大盧基戰役是蘇德戰爭中期蘇軍發動的進攻戰役。1942年11 月4 加里寧方面軍于1943年1月20日實施。目的是粉碎德國中央集團軍團大盧基集團(9) 個師),使之無法轉移到斯大林格勒。1942 年11 月28 日,蘇軍將敵合圍,德軍速調6 個師解圍。1943年1月16日,被圍德軍部分(7000 人)被殲滅,大盧基也解放了。
德國人在防守戰中仍然取得了戰術勝利,盡管他們損失慘重,失去了重要的大盧基。在沒有連續防線的情況下,敵我5:1的軍事劣勢,持續的空襲和炮擊,Chevallerie將軍避免了德國一線薄弱混合防線的崩潰,依靠幾乎無用的二線步兵、后勤部隊和超齡服務人員,對蘇聯人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然而,從整個戰斗的角度來看,雖然德國在大盧基拖了幾次,敵人增加了六周,也成功地保持了重要的鐵路線,但大盧基的損失,5000駐軍全部摧毀,解除戰斗失敗,解除12000人傷亡(即使解除成功,成本太高),意味著德國的戰略失敗。如果德軍按照中央集團軍群的初步突破計劃作戰,可以以更低的代價得到同樣的結果。
據估計,蘇軍損失了3萬多人,受傷并被俘數千人。600多輛蘇軍裝甲車和400門火炮被摧毀,63架蘇軍飛機被擊落。據估計,共有31個蘇軍單位被全殲。德國的損失也很大,1.7萬人受傷,其中5萬人是大盧基的守衛部隊,1.2萬人是解圍部隊。數千人被俘,大盧基守軍被徹底摧毀,數百輛裝甲車和運輸機被摧毀。
根據《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蘇聯統計的傷亡人數為: 在大盧基戰役中,德軍傷亡5.9萬人,被俘4.00人,坦克損失250輛,火炮和追擊炮770門,汽車1.50輛,以及許多其他武器和技術裝備。6名步兵師、1名坦克師和1名摩托車化學家受到重創。
蘇軍參戰兵力突擊第三集團軍,8.裝備坦克200多萬,火炮0.2萬,蘇軍純減員31674,傷72348(與上述第三突擊集團軍共8.67萬人不符)
戰后,列寧格勒仍被北方集團軍隊包圍,沒有受到任何威脅。在蘇聯人看來,這場戰役是去年冬天失敗戰役的翻版,因為目標太大,后備力量不足。如果他們參戰,特別是機動力強的第24騎兵師,第24騎兵師和360步兵師就近在咫尺,Novosokolniki大盧基可能會被包圍,幾乎沒有藥可救。然而,這兩支部隊在歷史上卻像德國的傘師一樣,坐視著大好時機的流失。然而,突擊第三集團軍也牽制了近10名德國師,迫使希特勒指揮部加強了6名大盧基軍隊。
戰后,美國人總結了大盧基戰役作為圍城戰爭值得借鑒的幾點:(發表于1952年,分析了二戰中的一系列圍城戰爭,大盧基是第三篇)
1、 如果有一個包圍的口袋,那么進攻方必須比防守方強得多。被包圍方采取防守態勢,只能在救援可能出現并成功救援的情況下有效,否則全軍將被摧毀,進一步對雙方的軍事比較產生不良影響。
2、 在戰斗中,消滅敵人的活力是最重要的。為了堅持一個有利的地形,防御工業基地或為了宣傳和展覽而對自己的戰斗是違反戰爭原則的。
3、 希特勒曾聲稱,東線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須堅守,這在某些情況下是必要的,但不能成為戰爭的主導思想。
4、 如果你必須從外部解圍,你必須使用最好的部隊。解圍越快,損失越小,成功概率越大。攻擊包圍圈的狹窄缺口會給解圍部隊帶來額外的損失,因為他們不僅要向前推進,還要應對兩翼突襲的敵人,消耗太多,最終不得不放棄進攻。
5、 速度很重要,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準備就可以匆忙解圍。解圍部隊應仔細選擇。主持解圍的最高指揮官往往在事外,依靠城市報告來決定解圍日期,往往發出不可執行的命令。事實上,最可靠的解圍指揮官應該深入前線。
6、 通過無線電與包圍圈內部隊保持聯系非常有效,可以滿足任何指揮需求。事實上,由于缺乏聯系,幾次解圍炮火擊中了城市。通過聯絡機傳輸信息只在被圍困的早期階段是可行的,然后只能在晚上。
7、 夜間,城堡守軍正朝著解圍部隊的方向突圍,運動路徑多變,效果良好。他們采用多條路徑同時滲透,不斷迂回前進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鉆出敵人防線的縫隙。
8、 周圍的供應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早期可以依靠原來的存儲,很快依靠空投,這遠遠不夠,空軍戰斗勇敢,但目標是他們無法實現,特別是大量的設備,支持,如果希特勒看到前線,不會相信格林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