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
周文王在完成建商大業前夕去世,他的子姬繼位為周武王。即位后,他繼承了父親的遺產,遵循了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強了實施: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派遣間諜到朝歌,準備等待機會成為一名教師。
當時,商紂王已經感受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兵役。然而,由于東夷族的反叛,這一起草中的軍事行動變成了泡影。為了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動員部隊全力進攻東夷,造成西線軍隊的巨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周飾演拒絕勸誡,肆意胡為,殺害王族重臣,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姜子牙)等人隨后抓住了這架有利的戰斗機,決定乘虛蹈縫,大舉伐紂,經過牧野之戰,一戰勝利,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垓下之圍
漢朝四年(前203年)楚漢鴻溝劃界后,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想西歸。這時,張亮和陳平對漢王說:“漢朝大部分時間都有,諸侯都附之于此。楚兵筋疲力盡,這是楚國滅亡的時候了。如果今天不打,真的叫‘養虎遺患’?!眲盥犃恕?/P>
漢朝五年,劉邦派使者聯系各地諸侯王,同意一起滅楚,親自帶領軍隊追擊項羽。12月,項羽被打敗,逃到山脊(今天是安徽靈壁東南部)。他吃得少,被漢軍和諸侯兵包圍。晚上,他聞到漢軍唱著楚歌。他以為楚地已經被漢軍占領了。他不知不覺地哭了起來。
最后,項羽輸給了烏江(今安徽、縣東北)。烏江亭長準備在岸邊送他過河。項羽笑著說:“我和江東8000個孩子渡江而西,現在沒人能活了。我能看到江東的父親嗎?”于是我下馬步戰,殺了幾百個漢軍,被十幾個人打死了。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決定性戰爭。當時北方割據勢力最大,其次是曹操,兩大勢力之間的決戰勢在必行。袁紹有幾十萬軍隊,占地面積大,但不受歡迎;曹操能用來對抗袁紹的軍隊只有三四萬,卻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獻帝在他手里,可以“威脅天子命令諸侯”。
今年2月,袁紹遣謀士郭圖、將軍顏良直接前往白馬曹操所在的東郡太守劉延,親自率領軍隊駐扎在黎陽。曹操采取聲東擊西的戰略,向延津引兵,袁紹派兵增援。曹操見袁紹中計,立即親率輕騎直向白馬,陣斬顏良,袁軍大亂潰散。袁紹怒不可遏,下令渡河追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棄置行李,袁軍紛紛搶劫。乘機敗袁軍,朱元軍將軍文丑。
官渡相持幾個月后,曹操出奇兵燒烏巢,燒掉袁軍的糧草行李,趁機全力攻打袁軍,一舉消滅袁軍7萬多人。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率領800多名士兵逃離黃河。在這場戰斗中,曹操以少勝多,殲滅了袁紹的主力軍,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奇市西北赤壁山,今湖北武昌縣西赤巖山)擊敗曹操軍隊。曹操打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后,于建安13年7月,自宛(今河南南陽)向南揮手,想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打敗孫權,統一世界。九月,曹軍占領新野(今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聰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匆匆帶領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向長江推進80萬大軍。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擊敗后,派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領3萬精銳水軍,共同駐扎在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追溯長江西進,迎接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在赤壁。曹操將戰船的頭尾連接起來,以便訓練水軍,等待戰斗的機會。周瑜采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并命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帶領蒙沖斗艦乘風進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的船陣被燒毀,火勢蔓延到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傷勢超過一半,于是率部北退役,留在南將軍曹仁,守衛江陵。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聯軍乘勝擴張戰果。
赤壁決戰中,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最終戰敗。孫權和劉備在強敵進攻關頭結盟抗日戰爭。他們擅長用火攻擊,最終以弱勝強。這場戰爭為魏、蜀、吳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發生的飛水之戰,是偏安江左東晉朝與北方氏族貴族建立的前秦政權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的結果是,弱小的東晉軍隊在危險中沒有混亂。利用前秦統治者傅健在戰略決策上的錯誤和前秦軍隊戰術部署的不當,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著稱的戰爭例子之一。
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后金爭奪遼東的關鍵一戰。
后金是明時居住在中國長白山地區女真族建州部建立的政權。北宋末年,女真等部門建立了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其他部落仍留在東北。
明初,這些東北部落分為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落。
明神宗萬歷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了建州各部門,建立了具有軍事、行政、生產三大功能的八旗軍制。八旗士兵出兵入民。一開始只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加了黃、白、紅、藍四旗,共八旗。女真人分為八旗,每旗可派兵7500人,兵力6萬余人,主要是騎兵。
明朝統一全國后,在東北設立了設治,建設了衛生設防。洪武四年(1371年)在遼陽設立了定遼都衛,后來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靖康之變
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王子趙桓(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東路軍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下,逼宋議和撤軍。同年8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第二年3月,金軍大肆搜掠后,立張邦昌為楚帝,驅逐徽章、欽二帝及宗室、后妃、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又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道光20年至22年),英國發動了一場侵略中國的戰爭。這是中國從獨立封建社會逐漸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太平軍北伐
洪秀全(1814-1864)于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太平軍于1853年3月19日占領南京,將南京改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2萬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靠近天津,咸豐帝(清文宗)宣布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林鳳祥于1855年3月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山東茬平馮官屯李開芳退役。6月11日凌遲被拘留在北京后被拘留。太平軍北伐最終失敗。
太平軍北伐, 孤軍遠征, 長驅六省雖然是精英之師,但后援不斷,全軍覆沒。廣大士兵英勇奮戰,震撼清朝心臟,牽制大量清兵,客觀上支持了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斗爭。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根據中國干支年,是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告終。在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下,中國清政府簽署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利用中國的巨額賠償來發展自己,迅速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為隨后的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