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趙國戰敗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在趙國長平一帶發起一場事關兩國國運的大戰,此戰秦國主攻,趙國主防,雙方投入兵力將近數百萬,在長平整整對峙了三年,最終趙國戰敗,秦國坑殺了趙國四十五萬降卒,這直接導致了后來東方六國再也無法抗擊秦國了。

此戰的起因是秦國攻打韓國,并且占領了韓國野王地區,切斷了韓國本土與上黨郡的聯系,于是韓國上黨郡太守用計將上黨郡送與趙國,最終趙國接受了上黨郡,引起了秦國的極大不滿,便出兵伐趙。
而在此戰之中,最能引起大家共鳴的就是秦趙兩國共同換將,秦國啟用白起而勝利,趙國啟用趙括而失敗,白起用計佯裝戰敗潰退,誘使趙括乘勝追擊,白起乘機派軍斷起后路,同時又切斷趙軍糧道,趙軍只得就地修建堡壘進行防御,以待救援。

最終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只得親率精銳突圍,卻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為主帥戰死,便投降了秦軍,最終被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全部坑殺。
縱觀整場戰爭,趙括貿然出兵,最終使得趙軍落入秦軍的包圍圈當中,而且在第一時間被包圍的情況下,并沒有第一時間組織有效的突圍和反攻,而是選擇了固守待援,最終導致糧草缺乏,輸了戰爭,所以從戰術的角度來說,長平之戰的戰敗,趙括負有最為直接的指揮責任。

但是對于秦趙兩國來說,長平之戰是兩國的戰略大決戰,如果僅僅認為是一人之力改變了戰局,這樣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
從整體的戰略上來看,趙國因為其在戰略上的錯誤而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首先就整體國力來說,秦國勝于趙國,所以趙國貪圖上黨之地,將戰火直接燒到了正在積蓄力量的趙國門口,這是它的第一個戰略錯誤選擇。

其次,趙國以暴烈聞名于世,在秦國獨大之時,不愿與他國結盟抗秦,反而三番五次的貪圖齊魏城池土地,這直接導致了三年長平對峙,秦國能過從四川盆地源源不斷的送糧食過來,而趙國千萬齊魏購買糧食,卻沒有國家愿意賣給它。
其三,趙國君主優柔寡斷,戰爭初期不利,原本有機會派人前去議和,卻又出爾反爾,反而失信于天下諸國,直接導致了趙國的處境更加的孤立。
最后,趙國軍隊以野戰而聞名于天下,被迫服從于戰略進行防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趙軍的戰斗力。
總而言之,長平之戰,趙國一定程度上是有勝利的可能性的,但是由于種種的原因,錯失了機會,而趙括本身也是負有最為直接的責任,但是本不是說僅僅是因為他一個人便改變了整個戰局,因為大型的戰爭本身便是綜合國力的對抗,所以從長平之戰一開始,趙國便處在劣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