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不斷發展,讓有趣的歷史小邊帶你擺脫歷史的迷霧,回到劍影的時代,看看興奮戰爭的具體過程。
興勢之戰是指三國時期魏軍蜀漢軍興勢(今陜西洋縣北)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蜀軍擊退了魏軍的進攻。曹爽不聽勸告,大肆進攻,失敗,為以后的倒臺鋪平了道路。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病亡,輔政將軍曹爽急于建軍功樹威于天下,于正初五年貿然率軍攻蜀。三月,曹爽西至長安(今西安西北),從羅谷口(今陜西周至西南)攻漢中,與征西將軍、都雍涼諸軍夏侯玄統兵10多萬。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守漢中,兵不滿3萬人。他否認了部將堅持待援的建議,認為援兵太遠,放敵入關是災難。然而,護軍劉敏等領兵根據自己的興勢拒絕了敵人,并多面旗幟延續了100多英里。他帶領軍隊,防御魏軍從金谷(興勢東)分兵進攻。
4月,魏軍被封鎖興勢(今陜西省洋縣八里關鎮),供應困難,牛、馬、騾、驢多死,士兵疲憊不堪;蜀漢司馬、益州刺史蔣婉率領的涪軍及時趕到漢中增援,將軍費毅隨后從成都督軍趕到。魏參軍楊偉認為形勢不利,勸曹爽急退,太傅司馬懿也急著寫夏侯玄,指出全軍覆沒有危險。五月,費祎知魏軍將退,率軍繞道占領三嶺,斷其歸路。曹爽被截擊,督軍奮戰,死傷慘重,逃回關中。這場戰斗是古代以進攻防御取勝的典型戰例。
244年3月,曹爽西至長安(今西安西北),任命親族夏侯玄(夏侯淵從子夏侯尚之子,玄母為曹爽阿姨)為征西將軍,都雍涼軍事,雍州刺史郭淮為夏侯玄軍前鋒。三月,曹爽本人從長安率數萬人出發,與夏侯玄部隊會合,從羅谷口攻漢10多萬人。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守漢中,兵不滿3萬人。他否認部將收兵固守漢城(今勉縣東)、樂城(今城固縣橘園鎮萬家營村)待援建議認為,援兵太遠,將敵人放入海關(陽平關)將是災難。據興勢(今陜西省洋縣八里關鎮)介紹,派遣護士劉敏等領兵拒絕敵人,多面旗幟綿延100多里,以增強軍事力量。
秦嶺的峽谷是從漢中到關中的三條通道。東路最長,總長330多公里,北端直達長安以南,南段稱為“子谷”,北段稱為“午谷”。崎嶇的子午谷地貌提供了大量的伏擊場所,設伏方可以很容易地殲滅谷中的敵人,所以這條最長的路線也是最危險的。如果蜀漢發動攻勢,很容易威脅到長安,這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的道路。
西路是一條長235公里的褒斜道。三個峽谷中路況最好。北段稱為“斜谷”,南段稱為“褒谷”。南端在漢中北約25公里處,北端在陜西眉縣南15公里處。在褒斜道中心,另一個峽谷簸箕向西延伸,然后向北延伸,最終結束在當時蜀漢進攻受到威脅的戰略要地陳倉附近。如魏采取攻勢主動迎敵,良好的路況意味著蜀軍能更快地聚集守軍,并在魏軍出谷前阻止其進攻。
中間是210公里長的唐羅道,它是最短的一條,以兩端命名。南端靠近陜西洋縣的唐水河,北端靠近陜西周至縣西側的羅峪。所以它的南段叫“唐谷”,北段叫“羅谷”。雖然這條路最短,但路況最差。更重要的是,在三條路中,沒有水源的唐羅道路段最長,所以攻蜀軍必須被后勤束縛。曹爽選擇從中間攻蜀,也就是說,他犯了如此重大的戰略錯誤。
魏軍出谷前,大量負責運輸的牛、馬、騾、驢等牲畜因缺水而渴死。曹爽不得不征兵成千上萬的士兵為苦力運輸糧草,其中許多人也渴死了。魏軍士氣急劇下降,曹魏對曹爽政治的不滿迅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