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左右,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分為三個國家: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和百濟。公元6世紀,由于隋唐王朝的入侵,與中國接壤的高句麗與突厥、百濟和與百濟密切相關的日本形成了聯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和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3月(唐顯慶五年),在高句麗國的支持下,百濟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陸續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助。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蘇定方為統帥,率13萬唐軍東渡攻打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和百官被俘到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系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到日本乞求幫助,并要求將百濟王子豐璋放在日本做人質。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令阿曇比羅夫率領170艘戰艦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回國后,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與此同時,日本試圖支持朝鮮半島的親日政權,并為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
然而,美好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多久。公元663年,由于內部權利分工不均,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發生了內訌。由于百濟王子的要求,日本派遣了重兵進入朝鮮,白江口海戰發生在這種情況下。
日本派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后,唐高宗立即派右威衛大將孫仁師帶領軍隊增援與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愿軍。九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占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因此,唐軍分為兩條路:孫仁師、劉仁愿、新羅將軍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從熊津沿著白江(今韓國錦江)向周留城護送糧船,以便同時攻打周留城。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在白江口遇到劉仁軌軍,雙方作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與百濟國王協商,認為日軍有400多艘戰艦,唐軍只有100多艘。他們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盲目地認為“我們爭先恐后”。因此,在沒有整改和部署的情況下,他們“率領日本混亂的中國士兵進入唐朝的軍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海戰,唐軍“左右夾船”,打亂了日軍陣型,導致日軍“溺水死者”所有的日本戰艦都被燒毀了,有一段時間“海水盡赤”,成千上萬的日本軍隊要么溺水,要么被唐軍捕獲。
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到高句麗,其余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志皇帝害怕唐軍進攻當地。自公元664年以來,他在中國花了很多錢,修建了四道防線。此后,日本調整了對外政策,向唐朝屈服,開始以中國為教師,尋求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