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農民起義的力量并沒有完全消失,但與以往相比,起義軍的實力不再強大,面對清廷的圍剿也更加困難。至于清廷,由于消滅了最強大的反對力量,戰略上不再像以前那樣艱難,而是有了更廣闊的轉折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扭軍分為東扭和西扭兩部分,打算突破清軍的包圍圈,逐步在陜西、甘肅或四川建立新的基地,繼續與清廷作戰。

扭軍活動區圖
此時,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傾聽方面,主導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負責人不再是曾國藩,而是李鴻章。與曾國藩相比,李鴻章的思想更加靈活。上任之初,他制定了“重組沙、賈兩河防御、困西路山多”的戰略計劃,并派出10多萬部隊圍攻義軍,試圖包圍東捻軍。
李鴻章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面對強大的清軍,東捻軍采取了更靈活的應對方式,不直接與清軍作戰,而是采取游記策略,邊戰邊退。清軍依靠先進的武器和巨大的勢頭,不斷追求東捻軍,意圖徹底消滅。利用清軍的進步,東捻軍在追擊清軍的過程中,設下伏擊清軍,采取分割包圍的戰術,分別擊敗郭松林和張樹珊。

劉銘傳
東捻軍連戰皆捷,實力大大增強,有資本進一步與清軍作戰。然后駐扎在尹隆河附近,打算休息一下,消滅追兵后再轉戰。曾國權制定戰略,一方面包圍東捻軍,另一方面派出淮軍劉明傳部、湘軍鮑超部2萬余人作為攻擊力量,旨在徹底消滅東捻軍。劉和鮑見面攻擊,但實際戰斗沒有按照原計劃進行。劉明傳比鮑超提前兩個小時攻擊東捻軍。(至于原因,一是劉明傳中了激將法,二是劉明傳想搶頭功)。戰斗中,東捻軍繼續采取誘敵戰術,派馬隊包抄劉銘傳后路,劉銘傳被迫分兵攻擊,使兵力更加分散。在戰斗中,劉明傳中軍和左軍都被擊敗,東捻軍也聚集力量攻擊右軍,實力依然強大,追擊殘軍。這時,劉銘傳已經失去了希望,在親兵的護送下坐以待斃。但戰局突變,鮑超的軍隊此時趕到戰場,用先進的火器正面轟擊東捻軍,并派馬隊包抄東捻軍退路。在前后的攻擊下,東路扭軍開始陸續失利。在這場戰斗中,東路扭軍先勝后敗,之前的繳獲也在這場戰役中喪失,軍隊數萬人喪失,實力大損,逐漸被清軍消滅。清軍方面,劉明傳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全賴鮑超才能逃脫。當時,劉明傳推卸失敗的原因是他的下屬劉盛藻的輕敵和鮑超沒有及時聚在一起,這使得鮑超幾乎死于失敗,不僅沒有成功,而且引起了湘軍士兵的不滿。因此,鮑超抑郁并生病,從此無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