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演義》、《說唐》等小說、評書、影視中,白壁關之戰是一場亮點。在這部大戲中,李唐陣營的秦叔寶與劉五舟(即劉武周)陣營的尉遲敬德上演了一場龍虎斗。結果,秦和尉遲三鞭換兩锏,可謂棋逢對手,將遇到好天才。雙方都是英雄,促使尉遲恭加入唐營,團圓愉快。
白壁關戰爭的原型是歷史上的柏壁之戰,發生在今天新疆西南的柏壁。說實話,歷史往往比小說精彩得多。這場真實歷史上的戰斗從來沒有評書那么幸福,而是緊張、興奮、跌宕起伏。隋末唐初的第一位將軍李世民,以突破常規的指揮方式,以弱勝強,成功扭轉了逆境,給了我們一堂生動的軍事課。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政權剛剛誕生,遭遇了巨大的考驗。劉武周依附于突厥勢力,接受部將宋金剛的建議,派宋金剛親自率軍南下攻唐。宋金剛不宣而戰,連續攻克榆次(今山西晉中)、介州(今山西汾陽)等城市,直接逼近晉陽(今山西太原),讓唐政府措手不及。唐高祖李淵不敢忽視,先后派李仲文、裴寂等人領導救援,均遭失敗。連李淵的心腹重臣裴寂都被打得全軍覆沒,落荒而逃。

以泰山壓頂的勢頭,宋金剛率軍直接前往晉陽。晉陽守將是李淵的三兒子李元吉。李元吉真是認識時務者為俊杰,充分發揮了英雄不吃眼前虧的精神,離開城市連夜逃回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宋金剛不費吹灰之力就贏得了晉陽。晉陽是李唐龍興之地,也是戰略后方,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打完晉陽后,宋金剛繼續掃蕩河東,河東城市紛紛淪陷,只剩下西南角的江州(今山西新疆)還在唐軍手中,形勢岌岌可危。
宋金剛派人聯系隋朝頑固派將軍王行本,駐扎在河里。雙方相互呼應,相互溝壑。唐朝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受到重大考驗,統治受到極大威脅。畢竟,河東是李唐崛起的地方,如果河東有失,新興的唐政權勢必將成為無根之草。與此同時,唐朝東進之路被切斷,蝸居在物流供應嚴重不足的關中,無異于慢性自殺。新興政權將遭遇災難。關鍵時刻,李淵又打出了自己的王牌:秦王李世民。
其實李淵對這次出兵河東沒有太大的信心。在此之前,他甚至想放棄河東,窩在關中混日子,一天混日子。幸運的是,秦王李世民力排眾議,李淵下定決心出兵。李世民率軍東渡黃河,駐扎在黃河東岸的柏璧,與駐軍江州的唐軍和駐軍晉州的宋金剛競爭。此時河東地區遭到嚴重破壞,李世民發布通知,大力宣傳軍民一家,先解決糧草燃眉之急。但此時唐軍兵力仍處于劣勢,沒有戰勝宋金剛的把握。李世民決定堅持不戰,與宋金剛長期對峙。

雙方對峙了一百多天,李世民的主力軍一直堅守不戰,宋金剛的心漸漸不安。在此期間,他的盟友呂崇茂、王行本等人都被唐軍吃掉了。而他派出救援呂崇茂的尉遲敬德也被李世民派出的秦叔寶、尹開山擊敗(這就是評書中三鞭換兩锏的原型)。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斷糧了!連續一百多天坐吃山空,即使是糧山,也會吃空。李世民派人切斷了他的運糧通道。因此,此時的常規反應自然是退兵補充糧草。
但宋金剛不敢撤退,因為對方沒有撤退的跡象,顯然糧草充足。假如自己一退,對方勢必追擊,到時候就會兵敗如山倒。事實上,盡管李世民之前籌集了大量的糧食工資,但河東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經過100多天的對抗,唐軍只能坐在山上。但李世民并沒有退兵,他在打心理戰術,他一直在等宋金剛退兵。只要對方撤退,缺糧少薪的士兵就會崩潰。同樣,如果你先撤退,對方可以很容易地打敗自己。戰斗陷入死局。
宋金剛終于熬不住了,繼續熬下去,不戰死也餓死了。于是他下定決心:退兵。這是李世民等待已久的機會,他命令旗幟,唐軍不停蹄,直追宋金剛。此時,宋金剛軍沒有戰斗精神。唐軍輕松擊敗破碎的敵將后,一路向北收復霍邑(今山西霍州)。后來,他終于在介州趕上了宋金剛。了一場仗,宋金剛慘敗。此時宋金剛已完全喪失斗志,陪劉武周一路北逃,一直逃到突厥境內,才驚魂初定。
在介州北部有唐軍駐扎的張難堡,李世民終于可以帶領唐軍吃飯了。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如果宋金剛沒有完全失去斗志,唐軍幾天沒吃東西就累了,真的很難說誰會死。
柏壁之戰已經完全結束。縱觀這場戰斗,唐軍之所以能贏,主要是因為李世民出色的戰場指揮。在這場戰斗中,李世民的指揮藝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唐軍主教練李世民出色的軍事才能。毫無疑問,李世民是隋末唐初的第一位將軍。在這場戰斗中,他并沒有貿然面對弱勢局面,而是駐軍于柏璧堅守不戰;與此同時,他派兵切斷了對方的補給線。當對方的食物全部退出時,他立即揮手追擊并毆打落水狗。
其次,在對抗的同時,李世民審時度勢,成功掃除了與宋金剛遙相呼應的呂崇茂、王行本的君天,解除了對方的外援;宋金剛的反應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算計。他派出救援隊的尉遲敬德也被李世民提前派出的秦叔寶和尹開山擊敗。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李世民強大的心理素質。在彈糧絕的情況下,依然追敵,可以算是藝術高手的勇氣。另一方面,宋金剛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算計,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