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支持楚人對齊的軍事行動。魯國不會錯過任何削弱齊國的機會。現在看來,山西高原中的晉國是唯一能阻止楚人稱霸中原的國家。認識到宋襄公的仁義之風,讓他排在春秋五霸之列的人,大多認為晉國之所以幫助宋國,是因為齊桓公重耳在他19年的流亡生涯中受到了宋襄公的禮遇(當時洪水之戰剛剛結束),所以他幫助宋國在登上君位后對抗楚國。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事實上,這種想法有點過于情緒化。對于真正的政治家來說,每一個決定都不會簡單地情緒化。楚國在重耳流亡生涯中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否則重耳也不會對楚人做出退三舍的承諾。事實上,晉文公當時的承諾表明,晉楚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不失原則的承諾,實比他的兄弟晉惠公對秦穆公做出不可完成的承諾更有遠見。
正如楚國采取圍宋救鄭的戰術一樣,晉國并沒有直接對宋國進行救援,而是攻擊了楚國在河濟平原的盟友衛國。攻擊衛國成功后,立即向南穿越濟水,解決了濟水南岸楚國的另一個盟友曹國。如果發展正常,晉楚最后的決戰應該在濟水以南的中原。

然而,晉文公最終選擇了河濟平原中心的一個叫城濮的地方。春秋兩季,河與濟之間還有一條重要的河流,叫濮水,而城濮位于濮水之南。
事實上,濮水更像是濟水的支流。在后來的歷史中,濮水的一些河流確實被視為濟水的一個分支——北濟水,我們在春秋時期確定的濟水被稱為南濟水。由于黃河和濟水在歷史上多次變道,很難找出這兩條河流在每個時期的干流是什么。對我們來說,大致了解它們的方向就行了。
簡單來說,河南省濮陽市位于濮水之北,河水之南(春秋時期的河流),水北為陽,濮陽的名字也來了;山東菏澤市位于濮水之南,濟水之北(南濟水)。當二水到達泰沂山時,它形成了一個大野澤。

晉文公選擇從濟水以南的曹國(現山東定陶地區)退到濮水以南的城濮(現山東省湮城縣臨濮鎮)。從表面上看,它是為了遵守楚王退三舍的承諾(一舍三十里,漢前一里約415.8米。三舍相當于現在的75華里)。事實上,晉軍這種撤退,一是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二是與前來支援的秦齊軍會合。
齊國和晉國聯手對抗楚國很容易理解,因為在晉軍到來之前,齊國正在河濟平原的突出部門古邑遭到楚軍的攻擊。秦穆公一直希望秦軍與晉軍結盟,共同尋找中原。當然,當秦國有意識地有機會獨自在中原創造一個世界時,秦晉的優勢仍然成為秦晉的霸權。這一變化將在下一場蕭之戰中詳細解釋。
如果仔細測量曹國與城濮的距離,其實不止75華里,120華里左右。但是,所謂三舍之數,不用太仔細研究。多退一點,晉文公似乎是一個守信的人。表面上看,晉文公選擇駐扎在濮水南岸,有一戰的氣勢。但事實上,晉國當時并沒有這樣的決心。
所謂背水一戰,需要自燒渡船來表示決心。晉國選擇駐扎在城濮這個重要的渡口,正是因為剛剛登上君位的晉國,沒有足夠的信心戰勝軍鋒正盛的楚軍。如果晉軍在城濮戰敗,他們可以迅速渡過濮水,然后將濮水北向西延伸至黃河。河北平原有一個渡口叫棘津。晉軍從那里渡過黃河,進入河濟平原。

晉軍軍號行動的進軍路線應先從太陽渡(即被摧毀的南北郭所在地)南渡,然后將黃河南岸向東延伸至洛陽盆地,再通過孟津北渡黃河進入河北平原(孟津是武王伐周渡河時洛陽盆地進入河北平原的主要渡口)。如果晉軍被棘津擊敗并退入河北平原,他將能夠回到晉國總部(臨汾運城盆地)。
如果從拯救宋國或與楚軍作戰的角度來看,晉軍走的路線并不是最經濟的。最直接的路線應該是第一次穿越黃河(太陽渡),然后沿著黃河南岸穿過洛陽盆地,穿過虎牢關,進入中原,直到宋都商丘與楚軍作戰。問題是,這條路線必須由鄭國控制(即鄭國滅東郭的戰略要地)。
城濮之戰的原因是宋國從東向西進攻鄭國,楚軍以救援盟國鄭國的名義圍攻宋都商丘。因此,如果晉軍走這條路線,實際上是必須與鄭國作戰。即使贏了,宋國也早已被楚軍摧毀。因此,晉軍采用的這種曲線救宋方法,在戰術上是非常合理的。晉軍撤退三舍后,似乎背水一戰的布局方式也為自己留下了足夠的后路。
晉軍聯合秦齊軍在城濮布陣時,楚軍還將進攻齊地谷邑的軍隊調回,與圍攻商丘的軍隊會合,渡過濟水,準備與晉軍決戰。對于這場戰役,應該說晉楚兩軍都沒有必勝的把握。若從整體實力來看,勢頭正盛的楚國,應略占上風(還有淮河流域的陳、蔡軍)。問題是楚王遠在南陽盆地等待消息,面對三大強國的阻擊,他也缺乏信心。因此,未能及時派遣足夠的援軍支援。
最終的結果是,晉軍險勝楚軍,楚國暫時推遲了統治中原的時間。直到21年后的公元前611年,三年不,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才再次向中原擴張。經過多次與晉國的戰爭,他終于在公元前597年在英雄戰爭中擊敗了晉軍,從而成為新的盟主。
英雄戰爭的位置是晉軍上次繞過的戰略要地——虎牢地區。那一次,楚軍首先摧毀了再次附屬于晉國的鄭國,然后與渴望東出中原、維護主導地位的晉軍決戰,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應該說,晉文公在位僅九年,就偶然擊敗楚國成為新的霸主。然而,就晉國當時的實力而言(臨汾城兩盆地的整合已經完成),進入中原稱霸是很自然的。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以及楚莊王死后登上歷史舞臺的晉景公、晉悼公,都曾稱霸一段時間,甚至被列入春伙五霸候選人名單。
與晉國風光無限相比,位于晉國后方的秦國不愿意一直被壓制。秦穆公之所以在贏得韓原之戰后,仍然希望把重耳扶上君位,維持所謂的秦晉之好,無非是看到晉國的整體實力比秦國強,暫時不愿意與之全面對抗。秦穆公在與晉國聯盟進入中原的過程中,也期待著有一天成為新的霸主。年紀大了的晉文公并沒有讓他等太久,他死后,秦國的機會終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