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寧遠之戰(zhàn)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趣歷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寧遠之戰(zhàn),是1626年(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與明朝在寧遠(今遼寧興城)進行的作戰(zhàn)。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遠大捷”。此戰(zhàn)明軍取得勝利,后金軍戰(zhàn)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打敗后金軍。更為關鍵的是,在寧遠之戰(zhàn)后,努爾哈赤悒郁疽發(fā),于1626年(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而這,對于明朝來說,自然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了。在寧遠之戰(zhàn)前,明朝在和后金的交鋒中可謂屢戰(zhàn)屢敗。如果沒有寧遠之戰(zhàn)的勝利,后金的擴張步伐將會得到明顯加快。

一、寧遠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
首先,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后金軍繼遼沈之戰(zhàn)獲捷后,又克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等40余城堡,并企圖進兵山海關。面對后金的凌厲攻勢,明遼東經(jīng)略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nèi)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明朝末年,正是因為和后金的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這導致部分明朝大臣主張放棄山海關以外的城池。而這,可以說是因噎廢食,只會讓后金進一步壯大。
當然,對于袁崇煥等將士,則主張繼續(xù)堅守關外的城池,以此遏制后金的擴張勢頭。1623年(明天啟三年、后金天命八年)九月,孫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萬余駐防寧遠。寧遠城位于山海關外100公里左右,寧遠小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設“衛(wèi)”。全城呈正方形,共四個門;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只不過比“所”稍大一點而已。雖然寧遠不是一座較大的城池,但是,后金想要攻打山海關,寧遠是一個必須跨過的障礙。因此,袁崇煥打贏寧遠之戰(zhàn),自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元1625年(明天啟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夏,孫承宗采納袁崇煥建議,派兵據(jù)守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200里,使寧遠亦有所屏障。但是,同年十月,明朝朝廷派高第取代孫承宗。對于高第來說,是魏忠賢的黨羽。因此,這一次臨陣換帥所出現(xiàn)的機會,自然被努爾哈赤所掌握了。在此基礎上,努爾哈赤在公元1626年發(fā)動了寧遠之戰(zhàn)。

二、寧遠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tǒng)八旗軍約六萬人(號稱十三萬)于1626年(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陽,十七日西渡遼河,直逼寧遠。此時孤城寧遠守軍不滿兩萬,前有勁敵,后無援兵,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形勢。
不過,袁崇煥臨危不懼,召集諸將議戰(zhàn)守,決定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組織全城將士和百姓共同守城。早在三國時期,劉備發(fā)動益州之戰(zhàn)的時候,劉璋本來可以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以此來抵抗劉備。但是,劉璋優(yōu)柔寡斷,沒能真正執(zhí)行這一策略。現(xiàn)在,袁崇煥則果斷采用了堅壁清野的策略,這讓后金大軍在城外難以獲得物資等補給,從而無法持續(xù)給寧遠施加壓力。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大軍抵達寧遠,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安營布陣,切斷寧遠與關內(nèi)的聯(lián)系,在城北扎設大營。努爾哈赤派人入城勸降,被嚴辭拒絕。袁崇煥命羅立等向城北后金軍大營燃放大炮,后金軍傷亡甚重,被迫將大營西移。在明朝末年,后金(清朝)在攻打城池的時候,往往會首先進行勸降。當然,對于袁崇煥來說,顯然不會背叛明朝,歸降后金的。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爾哈赤發(fā)動攻城,命令后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射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猬刺。袁崇煥再一次借助大炮等火器,又殺傷了后金軍甚眾。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寧遠之戰(zhàn)中,袁崇煥之所以能戰(zhàn)勝人多勢眾的后金大軍,自然離不開大炮等火器,這讓守城的一方可以大范圍殺傷敵人。
當然,后金一方兵力眾多,對寧遠這座城池也是勢在必得。此戰(zhàn),。努爾哈赤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臺間守御薄弱處鑿開兩丈見方的大洞四處,寧遠城危如累卵。在此背景下,袁崇煥在緊急關頭,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戰(zhàn)袍,仍鎮(zhèn)定自若。而這,無疑激勵了明朝將士守城的決心。并且,袁崇煥又選健丁五十名縋城,用棉花火藥等物將抵近城下的后金戰(zhàn)車盡行燒毀。戰(zhàn)至深夜,后金軍攻城不破,于是收兵。
公元1627年正月二十六日,后金軍繼續(xù)圍城,精于騎射的八旗將士,卻被阻于深溝高壘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難以發(fā)揮騎戰(zhàn)特長,傷亡甚重,被迫撤軍。對此,在筆者看來,利用城池來抵消后金騎兵的優(yōu)勢,無疑是袁崇煥一直堅持的策略。努爾哈赤攻寧遠(今興城市)不下,突襲覺華島。此時毛文龍出兵襲擊后金后方永寧,努爾哈赤率兵回軍,二月九日返回到沈陽。

三、寧遠之戰(zhàn)的結果和評價
根據(jù)《明史》等史料的記載,此役兵敗之后,努爾哈赤悒郁疽發(fā),于1626年(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努爾哈赤沒有直接在寧遠之戰(zhàn)中陣亡,但是,非常明顯的是,寧遠之戰(zhàn)的失利,成為努爾哈赤因病去世的重要催化劑和加速器。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寧遠之戰(zhàn)中,袁崇煥不僅殺傷后金軍1.7萬人,挫敗了努爾哈赤奪占遼西和山海關的企圖,更讓努爾哈赤在同年去世,這對于后金一方來說,自然是一個較大的打擊了。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寧遠之役,就總體而言,就戰(zhàn)術而論,歷史的結論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明朝與后金的寧遠之戰(zhàn),以明朝的勝利和后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
進一步來說,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勝仗,也即是明朝第一次戰(zhàn)勝后金。因此,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贊袁崇煥的功績,稱“遼左發(fā)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也是“遏十余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明朝天啟皇帝下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所以,對于袁崇煥來說,這場戰(zhàn)役無疑奠定了其明朝末年名將的地位了,也提升了明朝上下抵抗后金(清朝)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