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十四年和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和徐晃共交了兩次手。
1:徐晃和滿寵討關羽于漢津,與曹仁打周瑜于江陵。讓我們先解釋一件事:徐晃戰前在江陵。因此,沒有說他打通北路來江陵支援。【準備、于等。回到南郡,曹公回到北方,留下曹仁、徐晃在江陵,讓樂進守襄陽。】三國志吳主傳
這場戰爭相對明顯,應該發生在南郡會戰期間,即建安13年底、公元208年、建安14年、公元209年。
從漢津的位置來看,顯然不在北路,所以確定戰斗不會發生在絕北路時期,戰后徐黃和曹仁擊中江陵周瑜,顯然,這仍然是南縣戰爭時期,所以確定徐黃和關羽戰斗發生在絕北路之前,關羽此時在游擊戰中。
有人認為這場戰爭發生在劉備輸給當陽的時候,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劉備輸給了漢津,沒有遇到任何曹軍。他說關羽此時不太可能與徐黃作戰。
至于這場戰爭的結果,徐晃傳沒有記載,更別說破關羽了,連關羽的記錄都沒有。請注意,徐晃的詳細傳記,所謂的詳細準備,就是完整詳細,所以詳細的傳記沒有記錄結果。你可以看到曹仁在江陵擊敗周瑜,曹仁在魏書中討關羽,屯樊城,曹仁在禁令下擊敗關羽。結果,他們都沒有完成任務。因此,三國志顯然不敢記錄結果,這表明徐黃和他的寵物并不樂觀。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爭的目的是打敗正在打游擊戰的關羽,但結果是他們沒有成功地攻擊關羽(不管他們是否被關羽擊敗)。
這里給出了江陵戰役前期的大致戰役過程。曹操赤壁戰敗后,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周瑜和劉備在江對岸會合準備進攻。此時關羽已在江北打游擊,周瑜派甘寧帶數百人攻擊夷陵城。隨后,曹仁派徐晃帶領數千人討伐關羽,滿寵從當陽出兵配合,雙方在漢津交戰,勝負不明,但徐晃肯定沒有占便宜。與此同時,曹仁還派出五六千人圍攻夷陵,一半被周瑜殲滅,其余迅速返回江陵城。接下來,周瑜渡江進攻。此時,黃旭應該還沒有回來(否則為什么要讓牛金上場),然后“曹天人”引起了轟動。此時,曹仁剩下的數千人不得不守衛城市,機動部隊很少。與東吳的數千支機動部隊相比,它自然是“小偷繁榮,不可能。曹仁出風頭后,徐晃幾乎回來了。這時,徐晃“擊周瑜”。
下面分析一下關羽和徐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是我編寫關羽傳記的敘述(來源也是三國志,但整合了順序條張合的內容)。
曹公還想讓羽與權相持,驛傳權書,讓曹仁用弩射羽。羽毛猶豫不去。屯偃城羽偏軍。搖晃,詭道作都寇,示欲截后,羽所置偏將燒屯走。搖得偃城,兩面連營,前去羽之圍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詣晃。羽圍頭有屯,別屯四冢。搖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5000出戰,與搖對陳。羽與搖宿相愛,遙共語,但說人生不如軍事。轉眼間,搖下馬宣令:“得關云長頭,賞金千斤。羽大驚,謂晃說:“公明,何言邪!"晃說:“這個國家的事耳。羽與晃戰,不利,退走。搖遂追逐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綿水死。羽軍退役,舟船依綿水,襄陽隔絕不通。
戰斗的第一階段是徐震擊退關羽部分軍隊,采取欺騙戰術,使關羽軍隊不戰而退。徐震的表現很好。關羽對失敗沒有直接責任,因為戰斗是部分指揮,最多承擔領導責任。
第二階段:徐晃要解圍,關羽要圍城打援,先看雙方兵力:關羽北伐軍初始兵力不超過4萬。在破曹仁之前,與于禁對峙的拉鋸戰,將損失數千人。新禁3萬,至少需要2000人押回江陵。支援北上起義軍約2000人,水軍人數不少于1000人。據此計算,當徐晃發動對關羽的總攻擊時,關羽手中大約有2.5萬支軍隊可以使用。而且可能會有更多的數字。看徐晃傳記載:“羽恐四冢有失,自將步騎五千出戰”,堂堂主將親自增援,竟只能集結五千步騎出戰,說明關羽的兵力是捉襟見肘。
再看徐晃:第一次到前線,于禁大致沒到,徐晃的兵力少了就是送死,所以他的兵力應該近萬。當然,這期間有很多新兵。“太祖回歸,遣將徐商、呂建等將軍”兩位將軍,帶的人不會太少,考慮到前線吃緊,總共帶領近萬人支援是可靠的。最后,“太祖前后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詣晃。根據東漢軍制,一營兵力約1000人,十二營,不少于1200人。徐晃總兵力最終在3萬人左右,略多于關羽。
兵力總結:關羽手中的陸軍機動部隊約為15支 徐晃總兵力約3000人 考慮到前線具體情況的不同,雙方直接戰斗的兵力差異約為數千人,徐晃軍隊略多。(本結論仍存在爭議,歡迎發言討論軍事問題)
徐晃一開始是一個東擊西的動作。關羽的軍隊確實計劃好了,四冢幾乎失敗了。關羽不是省油燈。他親自帶領5000步增援。結果,我不知道是打得不正常,還是兵力差距太大,還是徐晃打得很好。擅長野戰的關羽同志被拍了下來。
第三階段:解圍。接下來,黃旭率領軍隊沖進關羽軍隊對樊城的包圍圈,正式擊敗了關羽軍隊。這場戰爭可能描述了關羽被擊中的“落花流水”,但一般可以說,因為關羽軍隊中有人“自投綿陽水死”,而關羽有水軍,可見關羽在這場戰爭中的損失并不小。據保守估計,關羽損失了4000多人(不保守估計近萬人,可能超過1萬人,但超過2萬人),攻城器械損失至少一半。
第四階段整改。關羽的軍隊說,輕點被擊退,重點被擊敗,不得不“引軍退役”。然而,水軍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他們還說,“船只還在綿陽,襄陽是孤立的。“說明關羽有能力。俗話說“善敗者不亂”。如果孫權同志不在背后捅刀子,也許雙方會隔著綿水/漢水對峙。接下來,關羽可能會占領襄陽,直到戰斗結束(曹先生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否則,曹先生會繼續要求張800增援,完全有可能讓徐晃曹仁把關同志趕回家,紅薯或者班房,但這種即時發生也是后話。關羽在最后階段穩定陣腳并不容易,更不用說面對一代名將徐晃了。這場戰爭,徐晃打得很好,關羽有一定的表現相對較弱,但也不丟人。這場戰斗,成為關羽的失敗,徐晃大勝更合理,叫徐晃完勝,關羽慘敗有點過分。
(這一階段的兵力分析基本上是通過邏輯推理來存疑的。)
總評:關羽和黃旭之間的兩場戰斗,第一場戰斗大致平手,第二場戰斗黃旭獲勝。通過對能力的比較判斷,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各有優缺點。黃旭在早期階段可能有點弱,但在后期階段,經過多年的戰斗,黃旭的指揮水平與關羽相當,甚至可能略有占主導地位,但沒有明顯的差距。兩個人大致可以算是棋逢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