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名將真的是縱欲而亡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往下看。
南宋將領里面,如果說張俊、劉光世等人有點名不副實,戰(zhàn)功、作用沒有名氣大,那么吳玠恰恰相反,屬于“名輕位重”,對朝廷社稷做出的貢獻遠遠勝過他的名氣,是可以與岳飛、韓世忠相提并論的人物。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還是因為吳玠是邊軍將領,一直在川陜一帶與金軍抗衡,離朝廷中樞遠了點,信息傳遞也不便捷,導致他的知名度不夠高。

南宋名將吳玠
吳玠生于1093年,比韓世忠小3歲,是個耿直硬氣的西北漢子,從小習文練武,胸有謀略,騎射出眾,屬于軍政雙優(yōu)的人才。他20多歲投軍戍邊,先后在曲端、張浚手下效力,與西夏軍、金軍都戰(zhàn)斗過,屢立戰(zhàn)功,在軍營中展露頭角。青溪嶺之戰(zhàn),吳玠率部大敗金軍,追擊三十里,“金人始有憚意”。后又率軍收復華州,剿滅地方叛亂,憑功晉升為右武大夫、忠州刺史。

吳玠鏖戰(zhàn)疆場
吳玠在軍事上真正大放異彩還是在宋金富平戰(zhàn)役后。這場兵團規(guī)模的戰(zhàn)役決戰(zhàn),以40萬宋軍失敗告終,主帥張浚對此要擔首責,本應據(jù)險固守,他卻偏偏急躁冒進,最終“五路皆陷,巴蜀大震”,葬送了宋軍的大量有生力量和物資器械。吳玠作為張浚非常器重的部下,在戰(zhàn)斗中奮勇殺敵,打了幾場局部勝仗,但難以改變整個戰(zhàn)局的不利,只能在全線潰敗中盡量減少損失。
富平之戰(zhàn)后,吳玠擔任了都統(tǒng)制,受命整編宋軍殘部,據(jù)險固守,與驕悍的金軍進行了三場蕩氣回腸的血戰(zhàn)。第一場戰(zhàn)斗是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之戰(zhàn)。和尚原是入川的門戶,地勢險要,金軍先后兩次發(fā)兵數(shù)萬攻打,目的就是攻入四川,然后迂回進攻江南。吳玠和弟弟吳璘在四面無援的情況下,以數(shù)千對數(shù)萬,死守不退,又巧使計謀,掐斷金軍糧道,趁亂夜襲,大敗金軍,取得了和尚原守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第二場戰(zhàn)斗是饒鳳關之戰(zhàn)。1133年二月,吳玠奉命馳援饒鳳關(今陜西石泉西),他不辭辛苦,率軍一夜奔襲三百里,用金軍想不到的速度趕到饒鳳關駐守。面對金軍的瘋狂進攻,吳玠在城頭靠前指揮,宋軍弓弩齊發(fā),大石砸壓,堅守了六個晝夜,金軍堆尸如山,始終無法破城。后來有降兵給金軍帶路,繞到饒鳳關后面,前后夾擊,吳玠才無奈撤退,金軍進占饒鳳關。不過因為糧餉接濟不上,金軍又棄關回撤,吳玠率軍趁勢掩殺,殺死金軍上千人。

饒鳳關之戰(zhàn)
第三場戰(zhàn)斗是仙人關之戰(zhàn)。1134年二月,金國最驍勇善戰(zhàn)的將領完顏宗弼(金兀術)率軍10萬進攻仙人關,妄圖一舉破關,占領蜀地,進而沿長江東下消滅南宋王朝。金軍志在必得,很多將領把家眷都帶來了,想在“天府之國”安家。吳玠與弟弟吳璘不畏強敵,拒險死守,關上關下尸體密布,血流成河,但宋軍旗幟始終高高飄揚在關隘之上。金軍長途跋涉,又歷經(jīng)血戰(zhàn),時間一長,疲憊不堪,宋軍趁勢攻出城外,重創(chuàng)金軍。金軍軍心大亂,加上糧草接濟困難,只能灰溜溜地撤軍。
這三場戰(zhàn)斗的勝利,意義重大。金軍不能入蜀,南北夾擊計劃無法實施,南宋王朝減少了后顧之憂。而且吳玠率領的川陜宋軍在戰(zhàn)斗中展露了強大實力,對金軍形成了有力威懾,使其在南侵時總感到“后背發(fā)涼”,不能傾盡全力,進攻計劃受到影響。對于吳玠的貢獻,高宗趙構心知肚明,親筆寫信給吳玠說:“朕只遺憾相隔遙遠,不能撫摸你的背啊(不得拊卿之背也)。”
吳玠在川陜地區(qū)與金軍對抗近10年,耗費了他大量心血。畢竟他據(jù)守之地險要偏僻,交通堵塞,四周無援,對糧餉供給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吳玠對此“三管齊下”,其一實行屯田制,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hǎn),盡量做到自給自足。史記吳玠在川陜九州開發(fā)了60多所農莊,耕田850多頃,每年收獲糧食20萬石。其二裁撤冗員,把很多從軍家屬搬遷到江南,減少了供給負擔。其三是實施糧草水陸轉運新法,發(fā)行銀會子,促進商業(yè)貿易,有效緩解了糧草軍費匱乏的困難。
吳玠多年征戰(zhàn),傷病纏身,于1139年六月在仙人關病逝,年僅47歲。對他的死因,有人說是酒色過度、吞食丹藥而亡,給吳玠貼了個“黑標簽”。元朝宰相脫脫在評價吳玠時說:“晚節(jié)頗多嗜欲,使人漁色于成都,喜餌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但據(jù)《夷堅志》記載,吳玠是飲用了含螞蝗蟲卵的臟水,體內滋長幼蟲侵入內臟,造成穿孔而不治身亡,此病癥狀跟人縱欲過度、吞食丹藥后的面色形態(tài)相似,所以才被人誤解。現(xiàn)在也有專家對吳玠之死進行了探究,認為吳玠不是死于縱欲和吸毒,而是死于腑臟寄生蟲病。
吳玠死后,高宗趙構為其輟朝兩日,追贈少師,并下詔在仙人關為吳玠立廟。宋孝宗即位后追封吳玠為涪王,位列南宋異姓七王之一,與鄂王岳飛、蘄王韓世忠、鄜王劉光世、循王張俊、和王楊沂中、信王吳璘共享后世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