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你會發現各諸侯國為什么都鐘愛去戚城會盟。那么,戚城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如果你感興趣,跟著小編一起來探尋吧!
春秋戰國時期,戚城是衛國的都城,戚城會盟是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結盟的一種方式。隨著漢室權威每況愈下,各個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相繼稱霸,不過各國為了統一戰線往往會拉攏其他國家結成聯盟,這樣就能使己方更加強大,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很多會盟事件,其中戚城會盟的次數是最多的。那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到戚城去結盟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戚城,已經當時戚城受歡迎的原因,一起來了解下吧。

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個城市,雖在史書中沒有經常提及,可是就會盟之事上,絕對是可被稱為會盟之城的,這座城市就是隸屬于衛國的戚城。為什么說戚城會被稱作會盟之城呢?原來自商周以來,諸侯國們就非常流行以會盟解決爭端,即便是沒有任何重大事件也會在特定的時間舉行會盟,以親近相互之間的關系,《左傳》有:“令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時而會,不協而盟”,可見就會盟這個事情上,即便是周天子也是非常重視的。到春秋戰國時代,自齊桓公推行“尊王攘夷”而后,春秋霸主國們更是把會盟當成是取得諸侯認可的方法。而有史記載的是,戚城舉行的會盟至少就有8次之多。

戚城屬衛國都城濮陽地區,戚城之悲劇命運,似乎就跟衛國的悲劇命運休戚與共,《竹書紀年》云:‘帝顓頊高陽氏……元年,帝即位居濮”,即是在上古時代濮陽地區就已經發展起來,而戚城臨近黃河多半也就是人們常常出沒之地,在殷商時代這里也是殷商族群的重要政治和經濟地區,只是在周人建國而后,周人也許是淡化了濮陽的政治地位,在衛國建都朝歌而后,濮陽出現在典籍史料中的頻次就非常之少,直到后來衛國為狄人所滅衛成公遷徙其族到了濮陽復國,這個地區才又重新興盛起來。而當晉國成為霸主之國后,處晉衛之間的戚城的命運也就逐漸發生了轉變。

戚城這座城市又臨近黃河東岸,與晉國的東部地區臨河相望,是晉國東進中原的咽喉要道,而且戚城最為繁忙的時期大致也就是晉楚稱霸的鼎盛時代,在這段時間里,戚城的人們經歷了時而附衛、時而附晉的政治格局,只要晉國要東進之時,戚城往往就會處于緊張狀態,著名的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晉鄭之間的鐵丘之戰,都跟戚城息息相關。當年衛成公遷徙其地后,就在大力經營濮陽城市,而戚城也在其范圍之內,也即享受著都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發展到后來就成為諸侯列國們更為重視的城市,所謂“蓋其地瀕河西,據中國之要樞,不獨衛之重地,亦晉、鄭、吳、楚之孔道也”,說的就是這里。

即便是到今天,考古發掘出來的戚城,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依然存在著一座呈現為長方形的城垣,周長為1.5公里,城墻最高的地方大約有8.3米,可見當時自衛成公而后衛國國君們就對戚城進行過持續多年的建設。衛成公時代,戚城為衛國臣子孫昭子的封地,只是當時的衛成公不知道哪里來的膽子,諸侯國君們都到晉國朝見的時候衛成公不僅不去反而還派兵入侵鄭國,這就導致晉國與衛國之間的關系日趨惡化,晉國派遣大軍攻占戚城,并組織諸侯們在戚城會盟,在衛國臣服而后才把戚城退還給衛國。后來在魯成公、魯襄公、衛獻公、衛襄公時代,又有多次會盟在戚城舉行。
戚城之地,可謂是見證了晉國崛起、晉楚稱霸、晉國東進乃至晉國衰敗多個重大時期,在那些戰火彌漫的紛爭之世中,戚城以會盟之地成為諸侯們重視的城市,也算是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