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家分晉前,為什么最強的智家被干掉了呢?如果你不知道,沒關系,小編現在告訴你。
三家分晉,在中國古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被史學家們視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甚至被當作中國歷史進入新時期的標志。
眾所周知,所謂的三家,指的是韓、趙、魏,也就是其后戰國七雄中的三雄。但在之前,掌控了晉國權力的四卿中,最強大的并不是這三家,而是大名鼎鼎的智氏。那為什么最強大的反而首先被滅?
在當時的晉國四卿中,智氏確實是最強的,不過還沒有強到超過另外三家之和的地步。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或者“槍打出頭鳥”,智氏原本已經讓人忌憚,又犯了錯判形勢、過于激進的錯誤,成功地把另外三家逼成了聯合體。
智氏是怎么成為最強的?
春秋后期,曾經的中原大佬--晉國逐漸名存實亡,政權被六卿所掌控,這六個家族分別是韓、趙、魏、智、范、中行。
公元前458年,智家的帶頭人智瑤(人稱“智伯”)聯合趙、韓、魏,計劃把范、中行兩家剁了分贓。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改變政治格局、減少制衡力量,使權力進一步集中,對晉國國君而言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當時的晉出公一怒之下,準備向外聯合齊、魯兩國,滅掉四卿,但卻被對方先下手為強:他被智、趙、韓、魏四家聯合攻打,并死在出逃齊國的半路上;其后,智瑤立
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晉君,是為晉哀公。
此后,晉國的大小事務悉數由智家說了算,晉哀公成了絕對的傀儡。而范、中行兩家被滅后,主要油水也被智氏攫取。《史記》稱“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彊”,也就是智氏成為晉國四卿中絕對的首強。
但智氏的最終目的遠遠不止這些:
故知伯欲盡并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立晉哀公只是權宜之計,將晉國全部吞并才是最終目的。
步子太大、容易扯著DAN,智瑤落入了韓魏兩家的陷阱
此時的智瑤處于人生的巔峰期,不過在得意忘形之下,他連續犯下錯誤。
首先,公開羞辱韓康子。有一天,智瑤和領韓康子、魏恒子在藍臺聚餐,三方把酒言歡。也許是喝高了,智伯當眾戲弄韓康子以及讓家的總管段規。事后手下提醒他注意言行,他卻說:“如今在晉國,能夠發難的只有我智伯,他人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但實際上韓康子和段規確實暗中拿出小本本把這個仇記下了。
其次,連續敲詐勒索。公元前455年,智瑤派人找韓家要地,沒想到韓康子卻欣然同意,并挑了個有萬戶居民的大城送給他。緊接著智瑤又找上魏恒子,對方也毫不廢話的雙手奉上了一個萬戶之城。
事出反常必有妖,韓、魏兩家不可能這么大方,他們兩家的小算盤是這樣的:
智伯仗勢欺人,如果自家一口拒絕,一定會被他胖揍,而其他兩家極大概率會坐山觀虎斗。因此,不如答應智家的要求,以此刺激智伯找其他家族提出同樣的要求;屆時如果出現刺兒頭,一定會與智家爆發沖突,坐收漁利的就成了韓/魏。
對此,韓、魏兩家的謀士說的很露骨: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
也就是把智伯慣成一個大傻子,然后趁機聯合其他家族,見機行事。
遇上刺兒頭趙襄子,智家被聯合整死
果然,當智瑤找上趙襄子時,妥妥地吃了閉門羹,一怒之下,他率領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氏。
三家勢如破竹,一路追殺到晉陽城。城墻高大牢固,一時難以攻下,三家于是修建堤壩,引來河水灌城。但城里的趙人一直頑強抵抗,雙方僵持了將近一年,晉陽城雖然岌岌可危,但仍在趙家手中。
不過韓魏兩家其實另懷鬼胎:按照智瑤的風格,如果趙家完了,智家肯定要拿大頭;接下來,胃口進一步變大的智瑤一定會如法炮制,找韓魏兩家的麻煩。與其到時任其宰割,不如現在聯合弱勢的趙家反戈一擊,既能杜絕未來的危機,又能瓜分智家豐厚的家產。
而趙襄子之所以敢一VS三,也正是吃準了這一點。他派出心腹張孟談夜訪韓、魏二人。沒費多少功夫,三家順利了達成了協議,并且約好了日期,擇機動手。
這一天,月黑風高,韓趙魏三家內外夾擊,猝不及防的智氏一敗涂地,全家男女老少200多口被屠殺殆盡,智瑤的的腦袋被趙襄子砍下,做成了酒器。
智氏被除掉后,韓趙魏三家共分利益,晉國暫時形成了勢力均衡。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標志著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沒有絕對碾壓的優勢時,如果過于咄咄逼人,很容易激起其他各方的共同敵視。況且智瑤的一連串舉動,明擺著是要吃獨食,絲毫沒有拉攏盟友的意識;而對韓、魏而言,鋤強、扶弱,干掉威脅最大的智氏,拉一把岌岌可危的趙家,在今后占據主動,顯然更符合他們的利益。這就是最強的智氏為何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