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戰(zhàn)國前夕,總共295年。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據(jù)說是由于魯國史官把當(dāng)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紀(jì)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后面的戰(zhàn)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根牟國、顓臾國、費國、郯國、鄫國、鄅國這六個小國,都位于今山東省臨沂市一帶。并且,對于這六個小國,都在春秋時期被消滅了。
一、根牟國
根牟國,周朝時期的諸侯國,國君為曹姓,是顓頊的后裔,子爵。在周朝時期,各個諸侯國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個檔次。因此,對于根牟國來說,爵位為子爵,自然是相對較低的子爵。在春秋時期,楚國因為不滿足于子爵這一爵位,所以僭越稱王。
對于根牟國來說,位于今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一帶。
春秋時(公元前600年),根牟國被魯國消滅。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春秋時期,正是因為吞并了根牟國等小國,這讓魯國的實力得到增強,促使其能夠與齊國相抗衡。
二、顓臾國
顓臾(zhuān yú),古國名,相傳以風(fēng)為姓的東夷部落首領(lǐng)太皞,在遠(yuǎn)古時代就建立了顓臾方國。西周初期,周成王將其冊封為顓臾王,周天子給顓臾國的主要任務(wù)就是祭祀蒙山。
顓臾方國故城遺址位于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柏林鎮(zhèn)東南方,城近正方形,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50米,用黃土夯筑而成,東、西、北面殘墻高3~4米,最高處達(dá)9米。遺址內(nèi)文化遺存極其豐富,殘磚斷瓦俯拾即是,殘墻夯土層次分明。顓臾故城確切建筑年代已不可考。
根據(jù)《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由于顓臾國小勢弱,到了春秋初期,這個小國就變成了魯國附庸。但是,顓臾終因勢單力薄,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消滅。
三、費國
費國,春秋末期興起的小國,為魯國季孫氏據(jù)其采邑費(今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西北)所立。對于費國來說,原本是魯國的城池。但是,魯國卿大夫季孫氏長期占據(jù)此地,最終在春秋末期成為一個和魯國并立的諸侯國。換而言之,費國的形成,其實和魏趙韓三家分晉,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楚國不僅消滅了魯國,也將費國這個小國一并消滅了。換而言之,在戰(zhàn)國中后期,因為西邊的秦國的步步緊逼,楚國不得不向今山東省一帶擴(kuò)張,從而延長自己的存在時間。
四、郯國
郯國,是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帶。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帶)建立侯國,稱炎國。周武王姬發(fā)消滅商后,將其封給商王帝乙長子、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歸附于宋國,為子爵。微子啟派其裔孫子鷙管理炎國,成為宋國的附屬國。
郯國在西周的資料非常少,春秋前后,國名多加“邑”字,炎國演化為郯國。對于郯國來說,和宋國一樣,君主都是商朝后裔。所以,郯國也是一個子姓諸侯國。不過,郯國的爵位只是子爵,這要明顯低于宋國的公爵。公元前414年,郯國為越王朱勾所滅,國君郯子鴣被擒。除了越滅郯以外,歷史上還有楚國消滅郯國的說法。
五、鄫國
鄫國(曾國),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1400年,于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滅亡。
據(jù)文物考古發(fā)現(xiàn),夏代曲烈封地繒國當(dāng)在方城八里橋一帶?!秶Z 周語 鄭人伐滑》中“杞、繒則大姒”,證明今方城縣一帶依然存在著的繒國是姒姓,為夏禹的后裔。據(jù)此可知,方城縣境內(nèi)的繒國,則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繒國,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都城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不過,到了春秋時期,繒國的疆域已經(jīng)遷移到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一帶。對于鄫國故城來說,位于今蘭陵縣一帶,故城略呈正方形,其中北城墻長435米、南城墻長455米、東城墻長600米、西城墻長414米,因此故城形狀實為梯形,面積約30萬平方米,墻基寬約30米,有南門、北門、東門及西門,高大的城墻外圍有寬40米的護(hù)城河,城墻及護(hù)城河之間的夾道寬37.8米。
在春秋時期,鄫國投靠晉國、魯國的行為,受到莒國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公元前569年十月,莒國聯(lián)合邾國攻打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jié)果被打敗。公元前567年,鄫國因有魯國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國。對此,莒國的國君非常惱火,抓住魯國疏于扶助鄫國的時機(jī),一舉滅掉了鄫國。當(dāng)然,對于莒國來說,最終還是被楚國消滅了,所以,對于原先鄫國的疆域,在戰(zhàn)國時期則是被楚國占據(jù)了。換而言之,在戰(zhàn)國中后期,今山東省臨沂市帶屬楚國。
六、鄅國
對于鄅國來說,鄅國古城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城北之鄅古城村。鄅國為妘姓國,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鄅國在西周時立國,爵位為子爵。鄅國曾為邾國的附庸。公元前524年(春秋魯昭公十八年)一度被邾國襲破,盡俘其人。翌年,宋國伐邾國,邾國被迫歸還鄅俘,鄅國得以復(fù)國。但是,在春秋時期,鄅國還是被魯國吞并。
據(jù)《春秋》和《臨沂縣志》記載,周武王伐紂滅商后,開始分封爵位。在臨沂地界,當(dāng)時封了一個夏后氏的后世子孫,國號“鄅國”。鄅國的國都就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柳青街道鄅古城村。
鄅國滅亡之后,成了魯國的一個城池,改名“啟陽邑”。鄅國的百姓遂以鄅為姓,稱鄅氏。后去掉了鄅字的偏旁,遂稱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