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楊堅是一個閃耀的名字。他憑借著智謀和膽識,一步步走向帝位的寶座。在楊堅登基之路上,他經歷了諸多磨難和挑戰,但始終堅守初心,最終終于登上了皇位,成為一代偉大的君主。這段傳奇的征程,不僅令人嘆為觀止,更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教訓。
莫說輕易得江山,自立廢周掌帝權。北撫突厥南滅陳,結束分裂三百年。
輕徭薄賦創科舉,官制改革千古傳。
盛世開皇尊可汗,何因崩殂留疑團。

圖片來自網絡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祖籍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他的父親楊忠是北周勛臣。在北周的時候,他襲其父爵位為隋國公。他的妻子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其女兒又是周宣帝皇后。所以,楊堅在當時擁有很高的權位。大成元年(579年),周宣帝死后,年僅八歲的周靜帝繼位,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輔政,掌握朝中的軍事、政治全權。楊堅取周自代的愿望早就有之,南北朝的時期,皇帝如走馬燈似的輪流坐莊,具備優越政治地位的楊堅想做皇帝,也不是非分之想,只是在等待機會。
圖片來自網絡
有史學家說,篡天下易者,莫過隋文帝,理由是兵不血刃,廢帝自取。其實并不那么容易。他經過除掉宗室宇文勢力,平定三方武裝反抗后,才鋪平了做皇帝的道路。到580年底,楊堅稱帝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一天,善于觀察天象的庾季才以天象理論勸楊堅在二月甲子日稱帝。理由是周武王在二月甲子日平定天下,創周朝800年;劉邦在二月甲午稱帝,開漢代400年之基。楊堅迷信,采納了庾季才的建議。他先讓人為周靜帝寫退位詔書,稱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接受皇帝稱號,代周自立。楊堅假意謝恩,幾經推辭,后才接受。儀式結束后,他穿戴早已準備好的皇冠龍袍,在百官擁簇下進入宮殿。他封周靜帝為介國公,給與優厚待遇。楊堅由隨國公起家,進而稱帝,故把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感到隨字有“辶”,與走同義,似乎不吉利,便改為隋,定都長安,改元開皇。當時他40歲。
圖片來自網絡
楊堅取周自代,雖然有些不光彩,但他是個有作為的皇帝。開皇七年(587年),攻滅建都江陵的后梁。開皇九年(589年)攻占建康,俘陳后主,滅陳,結束了南北長達三百年分立的局面,全國復歸統一。在位期間,大力進行改革,確立三省六部制度,簡化地方行政機構,裁汰冗官,初創科舉制度,改進府兵制。推行均田制,整頓賦役和戶籍,統一錢幣和度量衡。這些措施,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由于文化、經濟的發展,使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楊堅被西方國家尊為“圣人可汗”。
圖片來自網絡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楊堅死于宮中,享年64歲。楊堅的死,史上沒有材料明確其因。但后世多有認為是被其子楊廣篡位毒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