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約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孔子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仁愛和道德,主張禮義教化和教育為國家的根本,強調人倫之道和中庸之道。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更為世界各國所推崇和借鑒。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周靈王二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敬王四一年),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時又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是魯國陬(zōu音鄒)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父親孔紇(hé音和),字叔梁,是魯國一位不大的武官。母親姓顏名徵在。他們婚后曾在曲阜東南尼丘山上祈禱,希望生個兒子。后來果真生了一個男孩,便取名叫丘,字仲尼。孔子幼時常愛模仿祭祀的禮儀。十五歲立志讀書、學本領。十七歲母親去世,他把母親和早已死去的父親合葬在一起。他為了早日出頭,身上還穿著孝服,就莽撞地跑到魯國貴族季孫氏家去赴宴,被季氏的家臣陽虎趕了出來??鬃訌拇烁影l憤求學。過了幾年,他的才學便出了名。
大約在他二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做了個小官叫“乘田”,專管放數牛羊。后來,又做“委吏”,管會計的事兒。漸漸地,孔子博學多才的名聲大了,很多人送子弟來求教,他便當了教師。三十歲左右,他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有顏淵、曾皙、子路等。魯國貴族南宮敬叔做了孔子的學生以后,曾和孔子一起到過周的京都洛陽,在那里會見了擔任“周守戴室之史”的老子,得到了關于力戒驕傲,樸實求學的指教。
公元前五一七年,孔子到了齊國。這時齊國比較安定,而魯國卻因“三桓”互相征討,陷于混亂??鬃酉朐邶R國有所作為,先當了齊景公的親信高昭子的家臣。通過高昭子的推薦,孔子得見齊景公。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治國的道理??鬃犹岢隽恕罢钡闹鲝?,認為君應該象君,臣應該象臣,父應該象父,子應該象子,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應當名實相符,各自都按其等級名份的要求行事。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復興周禮,維持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齊景公聽了很高興。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政事??鬃俞槍R國統治者奢侈浪費的情況,提出“政在節財”,齊景公聽了,又很高興。正當齊景公準備把尼谿之田封給孔子,對孔子加以重用的時候,齊國大政治家晏嬰卻不贊成,他說儒家的學說迂闊而不切實際,“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并不是齊國的當務之急。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便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頭,對孔子說:“我已經老了,先生所說的一套辦法,我是不能實行的了?!庇谑强鬃颖汶x開齊國,又回到魯國。
公元前五一〇年魯昭公死,昭公的弟弟魯定公繼位。過了五年,把持魯國政權的季平子也死了,繼承人是季桓子。季桓子仍在威脅魯定公,而季桓子的一些家臣又在威脅季桓子。那些家臣之間也有矛盾,互相爭斗,最后只剩下公山不狃(niǔ音組)勢力最大。公山不狃在公元前五〇一年占據魯國的費(mì音秘)城(今山東費縣),想以此作為根據地對抗季桓子。公山不狃派人來請孔子輔佐他,孔子想去,但在弟子們勸阻下,終于沒去。
于是,他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業上。他經常和弟子們講有關“仁”的道理。他提出“仁”的要求主要是“愛人”,即愛別人。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一個不仁的人是不能實行周禮的。他又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道德訓條,這就是所謂“忠恕”之道,也即所謂“愛人”的內容。但“仁”的實行要以“禮”為規范,所以他又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把自己的行為納入周禮的規范,視、聽、言、動都要符合周禮,這才能真正做到“仁”。
公元前五〇一年(魯定公九年),即當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當了魯國的中都宰。當時魯國比較安定,魯定公和季桓子見孔子沒到公山不狃那里去,增加了對他的信任。中都宰相當于首都市長。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很有成績,又被提升為司空,管理建設工程。接著,又由司空而為司寇,管司法工作??鬃訁⑴c政治的抱負終于實現了。公元前五〇〇年,齊國發覺魯國漸強,大夫黎組(chú音鋤)對齊景公說:“魯國用孔丘,發展下去勢必不利于齊國?!庇谑撬麄兩潭艘粋€計策,派人到魯國來,要求和魯定公舉行一次夾谷之會,以便使魯國屈服。魯定公讓孔子同去,孔子說:“外交場合必有軍事準備,戰爭場合也須有外交配合,文武是交互為用的。這一次,我請求指揮軍事的左右司馬也同去?!濒敹ü饬恕?/p>
到了夾谷,齊國利用獻歌舞音樂的機會,混進一些持槍拿棒的武士??鬃右娏?,立刻走上臺階加以揭破,使得齊國要劫持魯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并且退還了以前侵占的魯國的土地鄆灌(huǎn音歡)和龜陰(均在今山東汶水南面)。
魯國在夾谷的勝利,提高了孔子的聲望。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向魯定公建議,大臣不應有軍隊,不能有百雉大小的城。魯定公表示贊成。季孫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卻率費城之兵反抗,但被打敗了。結果叔孫氏的郈城,季孫氏的費城都被拆毀了;孟孫氏率兵抗拒,其成城未能拆毀。
公元前四九六年(魯定公十四年),當孔子五十六歲時,他又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據史書記載,孔子攝相后,便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參與國政僅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變樣了。
孔子的成就使齊國感到害怕。齊景公與晏子均在夾谷之會以后死去,那個曾為齊景公策劃夾谷之會的黎組又對當政者獻計,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和季桓子送去八十名美女,一百二十匹駿馬,以便腐蝕他們的意志。黎組這一計果然獲得成功,魯定公和季桓子都沉湎于歌舞淫樂之中不問政事了,對孔子的態度也冷淡起來。結果,孔子只得帶領弟子辭職出走了。
孔子出走后,歷經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到處游說,然而終于未能得到諸侯國的重用。公元前四八四年,孔子又回到了魯國??鬃訌某鐾庵苡瘟袊?,到返回魯國,經歷了十四年時間,這時的孔子,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
孔子回到魯國以后,雖然還曾向魯哀公提出過一些治國的建議,但他對政治生活已看得淡薄了。他的主要事業還是從事文化教育。他早年收的弟子多是培養他們參加政治活動的,晚年所收的弟子則偏重于培養他們做學問。
孔子認為,人有“生而知之”的,有“學而知之”的。“生而知之”的是圣人,而一般勞動群眾則是“下愚”,應由圣人擺布,即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的教育思想是為恢復和保持奴隸主統治服務的,以學“禮”作為主要內容,著重孝悌等道德的培養,提倡“學而優則仕”。他還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注意“學”與“思”的結合。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不到學生經過苦思苦想還不理解,不必去啟發誘導。他首開私人教學的風氣,并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這些都是可取的。他教過的弟子相傳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人。
到了晚年,孔子還整理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訂,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自漢以后,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便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也從而被歷代統治者尊為圣人。現存《論語》一書,是他和弟子們的談話和問答,基本上代表了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