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過后,一年中最冷的天氣就要來了。冬天的開始不是冬天。冬至來了,就有了冬天的感覺。
不同的節日通常有不同的習俗。說到吃飯,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冬至吃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和不同的食物。你為什么要吃這些東西有很多淵源。
北方:餃子和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美味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冬至吃餃子和餛飩也很常見。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不會凍耳朵。
然而,不同地方的人對餛飩有不同的看法。廣東人稱餛飩為“餛飩”,湖北人稱餛飩為“包面”,江西人稱餛飩為“清湯”,四川人稱餛飩為“抄手”。
江南:湯圓
民間有句話叫“吃餃子大一歲”。冬至吃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流行。餃子也叫“餃子”,冬至吃餃子也叫“冬至餃子”。“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用來互贈親朋好友。在過去,上海人最注重吃餃子。他們在家宴上品嘗新釀的甜酒、花糕和糯米粉,然后在盤子里用肉塊祭祖。
寧夏:“頭腦”
銀川有一個習俗,冬至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但在冬至,羊肉粉湯不是羊肉粉湯,而是另一個奇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早早忙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煮湯,煮好后把蘑菇撈出來;羊肉丁放入鍋中煮熟,加入切好的蘑菇,炒熟,然后用醋腌制。這鍋湯是紅色的,有辣椒,黃色的花椰菜,綠色的大蒜幼苗,香菜,白色的粉末,粉絲,黑色的蘑菇,真菌,紅色、黃色、綠色、白色和黑色,芳香,令人垂涎。
浙江: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年冬至,全家男女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都要做蕎麥面。習俗認為,冬至吃蕎麥可以去除腸胃里的豬毛和雞毛。
臺灣:九層糕
在中國臺灣省,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依然存在。用糯米粉揉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祭祖,以示不忘祖先。冬至或前后約定的日子,同姓同宗的人集中在祠堂,按照長幼的順序一個個祭祖,俗稱“祭祖”。祭祀結束后,會有宴會招待來祭祖的宗親。
福建:搓丸
“冬至霜,月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一首關于冬至的兒歌。《八閩通志》載道:“前期糯米是丸子,是日早熟,推薦給祖考。”這是冬至搓丸子、冬至早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搓丸”工藝精湛,是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眼珠,令人驚嘆。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做了一些小巧精致的水果動物和金錠銀寶,象征著繁榮、吉祥和財富,俗稱“做雞母狗仔”。
貴州:狗肉
據說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始于漢代。據說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迅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在民間形成。民間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的說法。目前,北方、貴州等地區的人們在冬至吃狗肉、羊肉和各種營養食品,因為冬至后的天氣已經進入了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和狗肉具有壯陽作用,人們仍有冬至補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