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的由來:如意是一種簡單的瘙癢工具,包括骨制、玉制、竹制、木制等。手柄長約一英尺,一端做成手掌形狀。當你把它拿在手里時,你可以在背上發癢,讓人感到舒適和快樂,所以它被命名為。它仍然很流行,通常是木頭和竹子,通常被稱為“老人的音樂”。這樣一件普通的器皿在古代有著不尋常的歷史。如意是怎么來的?
如意的來歷
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來指劃的物品。佛教宣傳佛經時,手持如意,并將經文寫在如意上,以防遺忘。因為如意實用,名字好聽,后人把它加工成精美的實用工藝品,既能癢又能觀賞。
“如意”一詞來自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手柄的末端是手指的形狀,表明手不能到達,抓撓可以是如意的。還有一些手柄是“心”形的,由竹子、骨頭、銅和玉制成。講和尚把它寫在上面,以備忘記。古代有手持如意的菩薩雕像。在中國古代,有“撓杖”(現在被稱為撓癢癢)和記憶的“水”(也被稱為“朝水”、“手板”),如意則兩者兼用。
如意是什么時候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沒有證據可以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到如意柄,“每次喝酒后,他都會品嘗魏武帝的樂府歌:‘老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用如意打唾壺,壺邊不見了。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中有一段故事:“梵僧不空,要始終守門,能戰百神,玄宗敬之。...又和羅公遠在便堂,羅時反手撓背,不空說:“借尊師如意。"殿上的花石瑩滑了,然后激動地走到了前面,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說:‘三郎不起,這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始為奉禮回憶昌谷山居》中有一句話:“如意掛在墻上,當簾讀角巾”。可見晉唐時期,中國已有如意,用于撓癢癢。
清代,如意演變成一種珍貴的裝飾品,頭部呈葉狀,手柄略微彎曲。生產材料包括金、玉、瑪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這一時期令人滿意的生產工藝也更加精細。有平雕、浮雕、鏤空等,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形成“松鶴”、“祝壽”、美麗的圖案,如“鳳凰牡丹”,寓意吉祥長壽,萬事如意。有的放在宮殿的宿舍案頭幾上,有的放在帝王寶座旁邊,供帝王后妃賞樂。參觀故宮東西六宮,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喜悅。
如意在清代被視為貴重禮物。每當皇帝登基、婚禮、生日、節日等,為了贏得皇帝的青睞,皇帝周圍的五公大臣們都會籌集資金,為皇帝做出一整套如意的貢獻。乾隆皇帝60歲生日那天,大臣們專門為他編織了60根金絲。慈禧6O歲生日那天,大臣們獻出了九九八十一把如意?!熬啪拧笔亲罡叩募橹當?。皇帝也常用如意贈送妃子和臣下??讖R位于山東曲阜,至今仍保存著清朝皇帝送給孔子后裔的一些珍貴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