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起源:重陽節,又稱“踏秋”,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唐代,重陽節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歷代至今。
重陽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呂氏春秋》中,《季秋紀》載道:“(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要。藏族帝籍收于神倉,只有尊重才能整理。”“是日子,為皇帝服務,為犧牲服務,為皇帝服務。”由此可見,秋九月作物豐收時,已有祭天祭祖的活動,以感謝皇帝和祖先的恩德。
《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期的宮人賈佩蘭說:“9月9日,佩茱萸,吃蓬餌,喝菊花酒,云長壽。“相傳從此,有重陽節求壽的習俗。受古代巫師(后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的影響。同時,還有先秦時慶豐收宴飲開發的大型宴會活動。《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但自駐宋未改。求長壽和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大火”星作為古代季節星星的標志,在秋天和九月退休。夏小正被稱為“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休不僅讓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和季節生活標志的古人失去了時間坐標,也讓把大火奉為神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因此,在“內火”季節,人們應該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雖然古代祭儀的情況渺茫而不為人知,但仍能從后人的重陽節儀中找到一些古老的遺跡。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很渺茫,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器中找到一些古老的痕跡。例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這是家的火神,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線索。古人長以重陽與上思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欣的《西京雜記》說:“三月上思,九月重陽,讓女游戲,就這樣爬上去。上思、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的歷法。九月祭火儀式衰落,但人們對九月陽氣衰減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有特殊感受。因此,雖然世界有了新的解釋,但攀登避忌的古老習俗仍然傳播到城市。
重陽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夏冬交接的時間界限。如果說上思和冷食是人們在漫長的冬天過后出去游泳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人們即將隱居的秋游。因此,民俗包括上思“郊游”和重陽“辭青”。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這個季節的感受展開。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糯米,空服九華,寄托于言。”。菊花和酒也在這里提到。魏晉時期,重陽日已經有了喝菊賞菊的做法。唐代重陽正式定為民間節日。
到了明朝,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登上萬歲山,以暢秋志,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