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人的除夕晚餐不能缺少哪道菜?自古以來,誰在除夕晚餐中扮演主角?魚,一年比一年多的魚。在“魚圖騰”的幕后,隱藏的其實是“龍圖騰”。中國人不都自稱是龍的后裔。
在中國人的除夕晚餐中,家家戶戶都要燒一條魚供應,節日過后才能吃。“魚”與“余”的諧音象征著“年復一年”。這條魚需要完整,有頭有尾,這意味著你必須從頭到尾做事,這樣你才能有完美的功德。全家人的愿望都寄托在這條魚身上:它已經超越了一般食物的概念,成為幸福生活的標本。
在辭舊迎新之際,誰不希望家里有多余的食物和錢?誰不想一年四季都這樣?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中國人一直是一個生活在希望中的國家。它之所以有希望,只是因為它從不絕望;即使你遭受了痛苦或貧困,你也可以用象征性的魚得到心理上的安慰。這是它希望所需要的最小成本。希望本身構成了它最大的活力。
在幾個古代文明中,似乎只有中華文明年復一年地像魚得水一樣延續到今天,每一輪都像雕刻一樣清晰。如果沒有精神上的支持,就很難保持這種循序漸進的秩序。
根據傳統習俗,這條禮儀魚最初用鯉魚,后來推廣,可以用任何魚。
鯉魚為什么是首選?因為鯉魚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是最吉利的。《神農書》中有一個“名單”:“鯉魚是魚的主人。”其他人說:“鯉魚是龍。”黃河鯉魚,習慣逆流而上,一旦跳過今天山西的龍門,就變成了龍。當然,這是中國人為魚類創造的最美麗的神話。
連理智的孔子都相信這一點。特意把兒子命名為“鯉魚”。能說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功嗎?
鯉魚在中國,可以被稱為魚的“形象大使”。年畫中描繪的鯉魚大多是鯉魚,增添了一種節日的氣氛。我個人認為,渴望跳龍門的鯉魚,就像孔子一樣,可以構成古代黃河文明的圖騰。所謂的“狼圖騰”實際上是進口的,而不是本地的。符合中國性格的是“魚圖騰”。
道家始祖莊子的《逍遙游》一開始就說“北冥有魚,叫坤”。根據它的描述,這種神奇的魚比當代航空母艦大得多,可以變成飛9萬英里的鵬鳥,絕對是野心勃勃的。這類似于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但更大膽。
“魚圖騰”細化為“鯉魚圖騰”,更接近后來占據主流的儒家思想:達則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歷代科舉制度使“鯉魚圖騰”從夢想轉變為現實。龍門以上是官場。
“魚圖騰”,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形記錄”。無論是老莊還是孔孟,本質上都屬于精英文化。來自公眾,總是準備離開公眾,而不是領導公眾。在“魚圖騰”的幕后,隱藏的實際上是“龍圖騰”。中國人并不都自稱是龍的后裔。
鯉魚的吉祥在于它見證了黃帝最早的“真龍天子”。《河圖》:“黃帝在洛里游泳,看到鯉魚長三丈,綠身無鱗,赤文成字。”據說鯉魚額頭有字,是魚中的皇帝或龍的化身:“額頭上有真書王字的,叫‘王字鯉魚’。這特別通神。”(見《清異錄》)
在中國的神話中,除了魚,還有馬可以變成龍。馬也是“龍種”,就像鯉魚被稱為“幼龍”(嬰兒期的龍)一樣。因為鯉魚有五種顏色,古人還拿馬來比:“赤鯉是赤姬,青鯉是青馬,黑鯉是黑駒,白鯉是白駒,黃鯉是黃雉。”跳龍門的黃河鯉魚渾身發紅,屬于紅鯉魚,正處于“轉型期”。
孔子所謂“吃不厭精,流行不厭精”,“流行”指的是生魚片。中國人很早就吃了生魚片(就像今天的三文魚一樣)。切得越好,第一個還是鯉魚。特別是在宋代,黃河鯉魚被用作切魚片,這是東京汴梁的名菜,因為宋太祖喜歡吃。
“黃河鯉魚是用來壓倒鱗族的,但在黃河邊生活和烹飪的。我不知道它的果實是否美麗。”中州(今河南)段的黃河鯉魚在當時堪稱“頂級美味”。
當它掌管牛耳時,長江流域的武昌魚仍然不為人所知,或者根本不能上桌。古人“寧愿喝建業水,也不愿吃武昌魚”。直到當代,毛澤東寫了一首詩:“只喝長沙水,吃武昌魚。”武昌魚的價值大大提高,現在不是過去。
我認為黃河鯉魚和武昌魚可以分別作為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吉祥物。
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在春節期間供奉的千年“魚”不一定要用鯉魚?我猜是唐朝。由于唐朝皇帝李姓與“鯉魚”諧音,全國禁止捕撈鯉魚。
當然,人們必須用其他魚代替買除夕晚餐。否則,這是違法的,他們必須提起訴訟。鯉魚在唐代地位最高,真正跳進了世界的“龍門”。皇帝共同命運,象征著唐朝的宏偉氣象。
《大業雜記》:“清陵水南有橫瀆,東南至碭山縣,西北八通濟渠有大魚,像鯉魚有角。從清陵水進入通濟渠也是唐興之兆。”后來唐玄宗游漳河,也看到赤鯉跳躍,“靈皇之瑞也”。老人一開心,就給鯉魚起了頭銜:“赤公”,下令寫進“憲法”。
鯉魚似乎成了唐朝李姓皇帝的“遠房親戚”,不僅沒有人敢虐待,而且在世俗世界的知名度甚至榮耀中,似乎被列為將相之上。
鯉魚直到李唐政權崩潰,才重新成為食物,端上人民的餐桌。
鯉魚,做皇親國戚的感覺,好嗎?
鯉魚,還想“夢回唐朝”嗎?
在中國,鯉魚的命運本身就像一小部分額外的“史書”。通過它,我們甚至可以“解構”歷史和中國圖騰。
它不僅是一條古典主義的魚,一條浪漫主義的魚,也是一條現實主義的魚,甚至是一條象征主義(后現代)的魚。它自始至終都在隱喻中游泳。光影,形而下,形而上,共同創造了鯉魚的幻覺,創造了鯉魚的喜怒哀樂。雖然它是一個實體,但它不知不覺地停留在河流、山脈和水生植物之間,不知道他們扮演的角色,以及誰是“導演”。
中國人的想象力賦予鯉魚更多的背景、情節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