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壓歲錢,漢族年俗,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的初衷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孩子容易受到鬼鬼祟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打敗驅邪,幫助孩子平安過年,祝孩子新年健康吉祥。春節期間,長輩們應該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里,分發給年輕一代。據說壓歲錢可以壓制邪惡的麻煩,因為“歲”與“麻煩”諧音,年輕一代可以安全度過一年。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分配給年輕一代,表示壓歲(壓迫)。
傳說,在古代,有一種黑白惡魔,名字叫“麻煩”,每年30個晚上害人,它用手觸摸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害怕哭,然后發燒,說話生病,幾天后,但聰明的孩子變成了癡呆瘋狂的傻瓜。人們害怕傷害孩子,點亮燈,坐著不睡覺,被稱為“麻煩”。
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家庭,夫妻倆老了得子,視為掌上明珠。除夕夜,他們害怕偷偷地傷害孩子,強迫孩子玩耍。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幣,打開包,打開包,直到睡著,包了八枚銅幣放在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長夜守在孩子旁邊。半夜,一陣大風吹開了門,吹滅了燈。當黑矮人用白手觸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頭裂開了一道亮光,迅速縮回手尖叫著逃跑。關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幣嚇跑的事告訴了大家。每個人都學會了在除夕晚餐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幣,把它們放在孩子的枕頭上。果然,他們再也不敢在未來傷害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從八仙變成的,暗中幫助孩子嚇跑,所以人們稱之為“壓錢”。隨著歲月的流逝,又因“鬼祟”與“歲”諧音而被稱為“壓歲錢”。
孩子是“壓錢”,老人是“壓歲錢”。老年人的“壓歲錢”是指為了他們不再長大,可以多活幾年。另一種說法起源于古代的“壓驚”。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獸,每隔365天晚上,就會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孩子害怕,大人用燃炮竹驅趕“年”,用食物安慰孩子,這就是“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成以貨幣代替食物,到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在路上驚呼,才被皇車救出,宋神宗就給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展成“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