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不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紛稱王。你知道諸侯國稱王的時間和背景嗎?讀者,下面有趣的歷史編輯會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然后往下看~
周朝實行分封制,先后分封數(shù)百個諸侯國,并制定了嚴格的“禮樂制度”來維持統(tǒng)治。當周王室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還存在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而諸侯國則遵守“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然而,從西周中期開始,隨著周王室統(tǒng)治權(quán)威的逐漸崩潰,諸侯國開始越獄稱王,最終在戰(zhàn)國中期達到頂峰。有一段時間,世界各地的諸侯都稱王,周天子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喪失。那么,你知道這些諸侯國什么時候,什么背景下稱王嗎?

西周時期,楚國率先稱王
楚人作為一個幫助周人推翻商朝的部落,在周朝建立國家后并沒有分封。直到周成王時,他才“舉文武勤勞后裔,而熊被解讀為楚蠻,被封為子男之田,姓米,居丹陽”。然而,楚人不僅封號低,封地小,而且一直被高高在上的中原諸侯視為蠻夷。
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自強不息的楚人在到達周昭王時已經(jīng)成為南方的諸侯大國。然而,由于他們從未受到中原諸侯的尊重,楚人不僅與虎方、揚粵等地發(fā)生叛亂,還與曾國、云國、息國等諸侯國爭奪銅礦區(qū)。得知這一消息后,周昭王發(fā)動了三次伐楚戰(zhàn)爭。結(jié)果,周朝軍隊被打敗,周昭王在第三次戰(zhàn)爭中溺水身亡。
當熊渠擔任楚軍時,隨著周王室權(quán)力的下降,國力雄厚的楚國不再關(guān)注周王室。熊渠公開越界,將三個兒子分為王,其中長子康為句子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念為越章王。
周麗王時,為了重新確立周王室的地位,周麗王開始不斷攻擊叛亂地區(qū)。為了保持自己的實力,熊渠雖然選擇去王號,取消了對兒子的分封,但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稱死”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楚人。
當熊通擔任楚軍時,隨著西周滅亡和平王東遷,周王室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完全喪失,因此熊通對自己的低位感到不滿,并以“祖先為熊子” 為由,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要求更高級的頭銜,在被周桓王姬林拒絕后,熊通干脆在周桓王16年(704年)再次自立為王,是楚武王。

春秋時期,當中原王朝仍高舉“尊王熙夷”的旗幟,繼續(xù)使用周天子分封的頭銜時,楚國自周武王以來就公開超越了王號的使用。衰落的周王室對此無能為力,諸侯稱王的序幕拉開了。
春秋時期,吳、越相繼稱王
有了楚國的“前車之鑒”,雖然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依然堅守本職,但遠離中原的諸侯國卻開始越過稱王。
1.吳國:壽夢被稱為王(前585年)。春秋中期,太伯創(chuàng)立吳國后,經(jīng)過十八代君主的治理,吳國開始在東南逐漸崛起。吳侯去了齊36年(前586年),吳國君去世了,他的兒子壽夢就位了。據(jù)《史記·吳太伯家族》記載,“壽夢立于吳始益大,稱王”
此時,周天子很難維護統(tǒng)治權(quán)威,遠離東南的吳國實在是太長了。雖然近鄰楚國對此并不滿意,但隨著晉國采取聯(lián)吳抗楚戰(zhàn)略,吳國在晉國的支持下不斷強大,楚國只能捏著鼻子認出來,于是吳國的“王”號得以保留。

2.越國:允許稱王(不遲于前510年)。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與吳國合作后,隨著吳國的崛起,楚國東部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緩解東部的壓力,楚國開始支持吳國南部的越國,使越國越來越強大。
《史記·越世家》引用《輿地志》記載,“有越侯夫譚,子說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據(jù)《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記載,允常稱王的時間不得晚于公元前510年。和吳國一樣,周王室對越國的侵略也無能為力,而越國本來就是楚國有意支持的,對此也算樂見其成,所以也沒有反對。事實上,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的“柏舉之戰(zhàn)”中,越國確實救了楚國一把。
3.蜀國:杜尚廢帝稱王(不遲于前368年)。蜀國不是周朝皇室分封的諸侯國。雖然他也參加了武王伐周戰(zhàn)爭,但他應該被視為周朝的盟國,也就是“發(fā)誓八國”之一。因此,蜀王杜宇早在西周初就獨立成為皇帝,這與西周的爵位制度無關(guān)。
杜宇后來禪宗位于龜靈,建立了開明王朝。春秋時期,由于與秦爭奪南鄭的長期戰(zhàn)爭,再加上巴國的遷徙,開明王朝傳到第九世杜尚時。由于內(nèi)部不穩(wěn)定和秦、楚、庸等國的壓力,杜尚不得不廢除皇帝的名字,改名為國王。從那以后,蜀國的國王都以國王為名。
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紛稱王
進入戰(zhàn)國時期后,周王室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徹底摧毀。自從魏國公開在“遇澤之會”中稱王,“徐州相王”魏齊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以來,所有強國都開始稱王。
1.魏:逢澤之會(前344年)。自李悝變法以來,魏國的國力迅速增強,從而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霸主。魏侯魏在位期間,魏國在“桂陵之戰(zhàn)”中輸給了齊國,但魏國的國力仍有優(yōu)勢。為了避免被魏國打擊,商鞅建議尊魏為王麻痹魏國。
周顯王25年(前344年),商鞅游說魏惠王,勸他率先稱王,然后圖謀齊楚。魏侯魏隨后召集宋、衛(wèi)、鄒、魯?shù)仁诜隄蓵?,并擺出周天子的場景,效仿齊桓公九合諸侯,自稱“夏王”。魏本試圖通過這次會議重新確立魏國的主導地位,但韓國、齊國等大國抵制了這次會議,沒有參加,導致了“馬陵之戰(zhàn)”。

二、齊國:徐州相王(前334年)。齊國作為東方老諸侯國,進入戰(zhàn)國后,國君田因齊任命鄒忌為相進行改革,并任命田忌、孫臏為將軍,使齊國逐漸變得強大,并在“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中兩敗魏國,嚴重打擊了魏國的霸主地位。在兩次戰(zhàn)敗的同時,秦國也在“商鞅變法”后迅速崛起,與之爭奪河西之地。
為了遏制秦國向東擴張,魏決定在惠施的規(guī)劃下聯(lián)合抗秦。于是,周顯王帶領(lǐng)韓國等國的國君35年(334年)前往徐州拜訪齊國的田因齊,尊田因齊為王。他是齊威王。齊威王也承認魏的王號是魏惠王,歷史上被稱為“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之前,列國只有楚、吳、越越越稱王,從那以后,列國開始稱王。
3.秦:嬴思稱王(前325年)4月。雖然秦國在諸侯中排名較晚,長期受到魏國的侵擾,但自秦孝公任命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國力日益強大。嬴思繼承國君后,雖然車裂商鞅,但他使用了商鞅變法的結(jié)果。后來,他任命大良創(chuàng)始人孫衍多次擊敗魏國,不僅奪回了河西,還攻占了汾陽、皮氏、焦、曲沃、濮陽等魏國。
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嬴思遂于44年(前325年)4月自稱王。秦開始稱王,經(jīng)過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思、秦孝文王贏柱、秦莊襄王嬴四代經(jīng)營,秦始皇最終攻滅六國,統(tǒng)治世界。

4.韓國:韓康稱王(前325年)5月。戰(zhàn)國中期,在列國紛紛變法圖強的大勢下,韓昭侯韓武也任命申不害變法圖強。然而,由于韓國沒有參加會議,遭到魏國的攻擊,韓國的變法成果幾乎被摧毀。申不害死后,韓國的變法中斷了。由于韓國國力薄弱,韓國在戰(zhàn)國中期列國頻繁進攻的大勢下屢遭重創(chuàng)。
秦惠王嬴思稱王后,魏惠王魏知道,僅憑魏國無法抵抗秦國,為了遏制秦國的崛起,他開始頻頻拉攏列國。44年(前325年)5月,魏惠王魏在巫沙會見韓國君韓康,承認韓康為王,歷史上被稱為韓宣惠王。
5.趙國、燕國、中山國:五國相王(前323年)。秦相游去世后,秦惠文王任命張儀為秦相。秦多年的公孫衍離開秦返魏,開始思考弱國抵抗強國的戰(zhàn)略,因為他沒有接任秦相。公孫衍首先聯(lián)合齊國擊敗了趙國,但立即引起了秦國的警惕。在出兵攻魏的同時,他拉攏了齊楚兩國,成功防止了齊魏三國的融合。
拉攏強國失敗后,公孫衍開始尋求弱國合縱的策略,并建議下游去燕、趙等國。當時秦、齊、楚勢力很大,連年占領(lǐng)魏、韓、趙、燕近100座城市。因此,在公孫衍的游說下,列國同意合縱。
周顯王46年(前323年),經(jīng)過努力,公孫衍和魏成功拉攏韓、趙、燕、中山發(fā)起“五國王”。五國中,魏、韓早已稱王,于是新尊趙、燕、中山君主為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同時,五國組成聯(lián)盟,共同對抗秦、楚、齊三大國家。
“五國王”立即引起了秦、齊、楚的警惕。當齊迫使中山放棄王號失敗時,楚軍在襄陵擊敗魏國,占領(lǐng)八邑;秦派兵攻打魏國曲沃、平周和韓國炎陵。在壓力下,趙武陵王以趙國力弱為由放棄了王號。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趙勇后來正式稱王,但可疑的是,趙國君在趙勇退位時已經(jīng)正式使用了王號。此外,趙武靈王時期的國力確實很強,所以一般認為趙國自趙勇時期以來就建立了王號。

6.宋國:戴偃稱王(前318年)。宋國是諸侯國中比較特殊的存在,是殷商后裔封的諸侯國。春秋時期,宋襄公也曾稱霸,但在“洪水之戰(zhàn)”后,國力受到創(chuàng)傷,后來因宋景公滅曹國,國力恢復。戰(zhàn)國時期,宋國發(fā)生戴氏(旁支)取宋事件,宋桓公被宋剔成君(宋戴公后裔)推翻,宋剔成君成君。但宋剔成君晚年,又被弟弟戴偃趕出宋國,戴偃自立為國君。
戴偃成為國君后,大力推進改革,宋國逐漸繁榮起來。在列國紛紛稱王的情況下,戴偃也在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稱王,即宋康王。此后,宋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300英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摧毀滕國,取其地,使宋成為“五千乘之力宋”,堪稱一時之小霸王。

7.巴國:具體時間不詳。巴基斯坦人早在夏朝就成立了巴基斯坦國家。后來,由于參與武王伐紂的立功,周武王在周朝成立后與巴基斯坦國家分封。春秋時期,楚國在南方崛起后,巴基斯坦戰(zhàn)爭頻繁,巴基斯坦因多次戰(zhàn)敗被迫向西遷移。結(jié)果,由于地緣關(guān)系,“巴蜀世戰(zhàn)爭”在蜀國爆發(fā)。
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七國稱王,巴也稱王”的記載??梢钥闯?,在中原列國稱王之后,巴國國王也被稱為國王。然而,沒有辦法確定巴國稱王的具體時間。從“五國王”到周慎良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國摧毀的時期,應大致確定。
綜上所述,早在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統(tǒng)治權(quán)威的弱化,楚國、吳國、越國等偏遠強國就已經(jīng)超越了王位,蜀國在壓力下降為王位。戰(zhàn)國時期,隨著魏國在戰(zhàn)國初期稱王和徐州相王的事件,列國稱王的序幕拉開了序幕。包括宋國、中山國和巴國在內(nèi)的戰(zhàn)國強國也紛紛稱王。除了這些強國,魯國、衛(wèi)國等小國從未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