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曾言:“只有深入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才能真正書寫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歷史。”由此可見,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那么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外來宗教,寫的自然不可能是中文,而且在當時社會也沒有翻譯器,或是其他多媒體設備,更不可能拍一拍,照一照,就給你翻譯出來。
既然如此,那么是佛經是怎么流傳開來的呢?自然是人為一字一句,逐一翻譯過來的。
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人。他們四人被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譯經家。
玄奘法師,通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我們基本都有所了解,雖然里頭摻雜著神話故事,但最原始的本意還是沒有變的,那就是“前往西天取經”。在此就不贅述了。
那么其他三人又是何許人也呢,我們今天先來扒一扒四人之首的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看名字像外國人,其實是個混血兒,祖籍天竺,出生在新疆,家世顯赫,祖父是天竺的老相國,父親鳩摩羅炎也是一名高僧。鳩摩羅什打小就很聰明,半歲說話,三歲認字,五歲博覽群書。但是光讀萬卷書還不夠,還得行萬里路。當然他再神童也不可能一個人遠游,何況他遠游的時候才只有七歲。那么陪他出游的人是誰呢?是他母親耆婆。
鳩摩羅什之所以會選擇出家也是與他母親有關。他母親出身龜茲國王族,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家族長輩就給她挑了一位如意郎君,這個人就是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可是耆婆對鳩摩羅炎的講經并不滿足,當鳩摩羅什出生以后,她就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耆婆對鳩摩羅什并不嬌慣,在他七歲那年,就帶他出家,并且游歷天竺各國,可以說,鳩摩羅什的成就和他母親的教育有很大關系。

后來他與母親返回龜茲國。在公元382年,前秦皇帝苻堅派遣大將軍呂光攻伐焉耆、龜茲,把鳩摩羅什接到河西走廊,呂光為了安頓鳩摩羅什,特地建了一座鳩摩羅什寺,之后鳩摩羅什就一直待在寺中,一直到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興派軍遣將,西伐后涼,當時鳩摩羅什在涼州已經名聲在外,姚興便把鳩摩羅什迎至長安,在后建的草堂寺里,率群僧譯經,僅十一年就譯出《經論》35部,294卷。對于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