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常(1061——1086),毅宗李諒祚長子,母恭肅章憲皇后梁氏。毅宗病死后繼位。1068——1086在位,共19年。年號分別為乾道(1068——1069)、天賜禮盛國慶(1070——1074)、大安(1075——1085)、天安禮定(1086)。以漢族梁氏為后。
李秉常繼位時,年僅8歲,其母梁氏攝政,以弟梁乙埋為國相,將國政一并委以乙埋。乙埋在朝廷大肆排除異己,擢升家族子弟居于要職,形成梁氏專權局面。
母黨梁氏的專權,與此前毅宗時期沒藏氏的專權有所不同。梁氏是漢人,在西夏皇族中深孚眾望。梁太后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提出恢復蕃禮,以獲得黨項族地主貴族的擁護;另一方面對外用兵,欲假軍事之名轉移其與黨項貴族間的矛盾。
1069年7月,梁氏以李秉常名義上表宋朝,請求恢復夏國之蕃禮。這種作法,立即招致宋王朝與西夏國內臣民的不滿。梁氏不予理會,一意孤行,對內對外手段更加嚴酷。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精通兵法,熟知軍事,諒祚時期曾任國相,為都統軍,因對梁氏不滿,被罷官流放。是年7月,梁氏因宋朝不肯歸還綏州(今陜西綏德),且又斷絕“歲賜”,遂發兵進攻秦州,殺死宋將范愿并士卒數千人。時值宋朝第六代皇帝神宗趙頊在位,這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因秦州之故,宋神宗下令禁止宋朝邊民與夏民私市貿易,對西夏國進行封鎖,引起黨項人上下一片恐慌。為擺脫困境,梁氏復用兵于宋。年底,梁乙埋率領大軍進攻駐綏德宋軍,被宋軍擊退。1070年8月,梁氏又集中夏國全部兵力,分幾路大軍進攻宋環、慶等州,宋軍敗逃。西夏兵入宋境,大肆擄掠而去。
梁氏發動的一系列對宋戰爭,雖互有勝負;但由于連年的窮兵黷武,大大加深了西夏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1076年,秉常16歲,開始親自執掌國政。他的親政理所當然遇到母黨梁氏集團極大阻力,因為母黨梁氏集團已完全控制了朝廷。1080年1月,秉常在皇族支持下,下令取消蕃禮,恢復漢禮,但因遭到母黨勢力強烈反對而未能實行。
以李秉常為首的黨項人要行漢禮,而以梁氏為首的漢人卻要行蕃禮,統治集團內部雙方都想以此來抬高自己的地位。這實際上是激烈的權力斗爭的反映。
1081年3月,夏將李清向李秉常建議,將黃河以南土地歸還宋朝,與宋結好,可借以削弱梁氏的勢力,秉常欣然接受。方擬施行之際,被梁氏得知,于是誘殺李清,又將秉常囚禁于離皇宮五里左右的興州木寨。這次宮廷政變是西夏皇族與梁氏外戚集團爭奪權力的結果。秉常的失位,引起一大批皇族及大多數漢族官員的不滿。當時分領右廂兵馬的仁多族便與梁氏后族矛盾十分尖銳。統軍、附馬禹藏花麻向宋朝熙州送達吁請討伐梁氏、愿為內應的文書。宋神宗認準時機,調集大軍,向西夏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6月,宋神宗以熙河經略使李憲、鄜延總管種諤、環慶經略使高遵裕、涇原副總管劉昌祚、簽書經略使王中正,兵分五路,五十萬大軍圍攻西夏。所到之處,夏兵紛紛棄城出逃。宋軍連連得勝;夏兵一潰千里,未能組織起一次有效的反擊。后梁太后采納將領意見,堅壁清野,縱敵深入,調集精兵十余萬于興州、靈州一帶重點布防,又遣輕騎襲擊宋軍饋運,斷其糧道。宋軍劉、高兩路兵馬重圍靈州,凡18日不能克。梁氏令決七級渠水以淹宋軍,宋兵溺凍而死者不計其數。宋各路大軍皆以糧草斷絕先后潰敗,僅兵力損失即達40余萬。1082年,西夏又于永樂一戰大敗宋軍,殺死宋兵20余萬。
西夏在靈州、永樂兩次戰役中雖獲大勝,但亦元氣大傷;因戰爭而導致財用困乏、物價暴漲,大大加深了國內對梁氏專權的不滿。梁太后只好于1083年讓秉常復位以緩和國內矛盾。但盡管如此,國政仍然掌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梁太后一方面遣使入宋表請稱臣納貢;另一方面又以索要夏國舊有疆土為由,繼續對宋邊地進行攻掠。
1085年2月,梁乙埋死,其子梁乞逋自立為國相。8個月后,梁太后死,梁乞逋繼續掌權,而與皇族的矛盾依然如故。
李秉常,一代皇帝,終其一生,庸庸祿祿,沒有建樹。1086年7月抑郁而死,終年26歲,葬于獻陵(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平羌堡西北)。謚曰康靖皇帝,廟號惠宗。
李秉常死后,其子李乾順繼位,是為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