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滅國后西夏后裔去了哪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038年,黨項族在中國西部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西夏立國190年,傳10代帝王,先后與宋、遼、金鼎足而立。1227年西夏國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所滅,其典籍、文書付之一炬,文物、古跡毀壞殆盡。

在中國二十四史里,遼有《遼史》,宋有《宋史》,唯獨沒有西夏史,為后人留下了不盡的難解之謎。西夏滅亡后,其后裔也神秘失蹤,至今,中外學者已進行了長達數(shù)百年的探尋。
西夏后裔去了哪里
中國西夏學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先后到四川、西藏、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南宋都城杭州等地調(diào)查考證,并結(jié)合文物考古實證,證實西夏后裔黨項族人主要有五個去向:一是逐漸漢化、二是逐漸藏化、三是蒙化、四是回化、五是遷入中亞,部分西夏黨項族人進入尼泊爾。西夏亡國后,部分西夏后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西藏等地區(qū),變成了漢民,其中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較多。
漢化融入中華民族
在北京的居庸關、河北的保定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有西夏文碑,說明部分西夏后裔進入漢族地區(qū)并逐漸漢化,在河西一帶、江浙地區(qū)均有記載證明有西夏后裔存在。此外,在陜北米脂、橫山等地居住著許多拓姓居民,他們有可能是西夏黨項拓跋氏的后裔。
專家分析,西夏滅亡后,仍有相當一部分黨項人留在故地。元代過后,原來屬于西夏的部分地區(qū)開始大量遷入漢人、蒙古人、回鶻人,他們與西夏遺民和睦相處、繁衍生息。隨著歲月的流逝,西夏后裔與漢地居民經(jīng)過姓氏、語言、通婚、風俗、崇儒等多方面融合,這些黨項人連同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一起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蒙回藏化遷入內(nèi)地
據(jù)西夏文獻記載,西夏的先人黨項人被稱作彌藥人,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滅西夏后,蒙古統(tǒng)治者除多次把西夏遺民遷往內(nèi)地外,還有部分西夏人投降或被俘虜,成為蒙古人的一部分。經(jīng)調(diào)查考證,西夏國曾在鄂爾多斯高原駐軍民,西夏滅亡后,這一地區(qū)被蒙古軍占領,居住于此的原西夏國民仍被稱作“木訥”即“彌藥”,證明他們是西夏人的后裔。
另外,部分西夏人跟隨蒙古軍隊信奉了伊斯蘭教,逐步回化。元朝至正年間,世祖忽必烈將成吉思汗西征時俘獲的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士兵和工匠安置在河西,留在河西的黨項人,有一部分則融合于回民族中。
木雅人祖先源西夏
西夏滅亡后,部分黨項人在經(jīng)過數(shù)千里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qū)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當?shù)氐牟刈寰用裰羞€有不少傳說,他們把這個小政權的首領叫“西吳王”,實際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

如今,四川省木雅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語言和習俗,他們的語言被稱作“木雅語”或“道孚語”,與古代的黨項族語即西夏語,在發(fā)音和基本詞匯上比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說明部分黨項族人在西夏亡國后返回原籍,與藏民相居,并逐漸藏化了。木雅人是黨項人后裔
藏語的“木雅”一詞,源自宋元時代漢文文獻中的“木訥”、“母納”、“密納克”等,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
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西夏后裔居住,可以說西夏后裔已融入華夏各族之中。特別是古城西安發(fā)現(xiàn)的西夏王朝末帝后人李培業(yè)和他珍藏的9部皇族家譜及安徽發(fā)現(xiàn)的兩部互相印證的西夏后裔家譜,證明西夏后裔傳承至今,并已成為漢族的成員,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