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關于戚家軍最后輝煌的文章,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天啟元年,3月12日,后金鐵騎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前去圍攻沈陽城。固若金湯不是白叫的,后金這一會依舊是難以有什么成果,但是明朝的守將,何世賢、尤世忠,因為貪圖軍功,竟然帶著人馬出城迎敵了。

之所以明軍靠著邊城,能夠幾次三番的抗擊八旗兵,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明軍是接著堅固的城池,和猛烈的火炮,在城墻上積極防御而完成的,比起實力來說,明軍大部分都難以和八旗兵對抗,此番出城迎敵的結果,也沒有什么懸念。

出城部隊被消滅后,后金又一次對著沈陽發動了攻擊,在沈陽城中,出來明軍之外,還有數萬人的蒙古百姓,他們,可都是餓了幾天了。蒙古饑民和后金的軍隊里應外合,將落橋放下,很快,一天時間內沈陽全部被后金攻占,城中的7萬軍民,也都死在了八旗兵的手中。

沈陽城破,但是明軍支援還沒有趕到,先頭的急行軍,是川軍和戚家軍。
來到了渾河南岸,看著北岸的八旗兵們,大家心中都落上了一層陰影,此番已是進退兩難了。前面的城池中,已經是八旗軍的天下了,支援已經不可能了,撤退?人數差距之大,援軍也還未到,貿然撤退,只會被追著打,潰敗不說,遲早還要全軍覆沒。

將軍們坐到了一塊,開起了軍事會議,最后商量了很久,大家終于是統一了部署,支持了由總兵陳策和童仲揆兩個人的意見——“主動出擊,以攻為守,血戰待援!”

這一批先鋒部隊,人數不到萬人,分成兩支,發動了對后金的“自S式”進攻,川軍的兩個年輕將領-周敦吉和秦民屏兩人,帶著3000余人向著北岸八旗軍沖殺。另一支,戚家軍由戚繼光的侄子,這支軍隊的主帥戚金指揮,在南岸擺開“車陣”,防御沖擊騎兵,并提供火器的支援。
大家知道,川軍是在用生命,拖著八旗軍,為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只要援軍到來,或者固守到夜晚趁著夜色,大家就可以撤退了。

頭也不回的川軍將士3000余人,沖入八旗軍中,先后將正白、正黃旗兵軍團沖垮,擊殺八旗軍二千余,但此時沈陽城上,是投降將領李永芳,在指揮著向川軍開火,靠著火炮掩護,八旗軍隨后一擁而上,川軍終于被擊垮了,除了少數幾個人撤回了南岸,其余全部殉國。
最后的戰斗開始了,這是戚家軍的最后輝煌,也就在此一戰中,戚家軍展現了他無與倫比的光芒。

靠著人數優勢,八旗軍包圍了戚家軍,從左側發動了攻擊,擺好陣列的戚家軍從容不迫,靠著火力消滅沖擊的騎兵,沖擊到跟前的八旗軍,也被其“鐵狼筅”刺殺倒地。
沖擊持續了兩波,后金損失人馬三千余,雙方僵持了起來,然一個不好的消息,傳到了戚家軍中,明軍的3萬援軍,在“白塔鋪”附近,被帶有幾千人馬的皇太極打跑了,戚家軍的援軍,沒有了。

絕路,戚家軍的面前,已經是一條絕路了,另一邊,努爾哈赤一聲令下,八旗軍開始了輪番的進攻,雙方又一次陷入了防守和進攻的循環中。明軍不利的是,火器,是需要彈藥的。車陣終究支持不住了,戚家軍迅速擺出了鴛鴦陣,開始了和八旗軍的肉搏。
雖然消滅了很多的八期軍,但是寡不敵眾,包圍圈被打的越來越小。總兵“陳策陣“,在斬殺了十余人后,力竭而死;總兵“童仲揆”看到局勢后,欲撤出戰場,但統帥戚金拉住了他的馬,對他吼道:“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聽完,“童仲揆”轉身又一次殺入了戰場。戰斗持續到了傍晚。

戚家軍拼到了最后幾十個站著的人,將戚金和童仲揆圍到了中央,依舊保持著“鴛鴦陣”,四方的八旗軍,已經沒有敢上前肉搏的了,后退幾步之后,一陣箭雨。這一場戰役中,明軍不到萬人,拼光后,消滅八旗軍上萬余人,在有的史料中記載,稱光在火炮射擊時段,就已經射殺了數萬人八旗軍。

清朝的《明史》,或者是明朝的《明實錄》,都對此一役中,血戰的川浙軍團表示出了無比的贊譽。幸存的幾個突圍或者是遼陽幸存的戚家軍,明朝朝廷派人前來慰問,但這些士兵們都沒有要朝廷的重賞,他們唯一的愿望,希望能夠在去戰場上,為死去的將士們報仇。“遼陽之戰”后,他們也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都犧牲在了此役中。

浙兵出自浙江,但連年的招募,此地的男丁已經非常少了,多地的縣令上書奏明此事,終于,明朝也下令,不再此地在招募士兵了。從此之后,浙兵,戚家軍,還有他們的戰法,武器,也都隨著消失在了歷史中。縱觀戚家軍,從嘉靖38年成軍,到最后幾人戰死在的遼陽之戰中,一共殲敵大約20萬人,平倭寇,鎮蒙古,征朝鮮,東亞之內,百戰無敗,一敗無軍。

明朝的統治者, 一直都沒有看出來,戚家軍的善戰,不是因為浙兵的善戰,他們之所以強,是靠的嚴明的軍紀,是靠的長久的訓練,還有一顆不畏生死的心,明朝士大夫們,他們不懂這些,“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明末的局勢,很亂,但又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