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于明朝歷史肯定也有一定的了解。明朝整個時期對外很強硬,有著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贊譽。然而,相較于其他漢人朝代,明朝總體上的經濟水平卻比較低。這一點與其內部政治不穩定息息相關,明朝的戰爭很多,無論是對外還是內部戰爭。整個王朝一直都沒有一個安定的內外環境。靖難之役就是明初時期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朱元璋對于朱標的死深感悲痛,可他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允炆本身并沒有帝王的那股狠勁,在關鍵的時候不痛下殺手,在可以緩緩做的時候卻又太過著急,這點在打仗和削藩上我們就能夠看出來。朱允炆甚至在與朱棣打仗的時候下過“莫傷我叔叔”這個命令,這個令下屬束手束腳的命令也下得出,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而在削藩的問題上,朱允炆并沒有漢武帝的手腕,他只能聽信于大臣的意見,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觀想法。在自己根基還沒有完全扎實的情況下,朱允炆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朱棣在看到其他被削藩王的下場后,豈能坐以待斃。即使自己的兵力比朱允炆的兵力少,朱棣還是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有些人肯定就要問了,那些沒有造反的藩王為什么沒有人去幫助明朝的正統君主呢?我們在前邊也說過了,朱允炆因為在削藩上的太過著急,已經在整個諸侯王心中留下了十分反感的種子。而且真正手握重兵的藩王已經被他搞得差不多了,這些屬地的人肯定是不愿意幫助朱允炆的。甚至還出現了投靠朱棣一起反抗朱允炆的現象。
那些真正忠于王室的人其實也對朱允炆的政策寒了心,一方面隨時都處在朱允炆的威脅之下,另一方面還要幫助他評判,關鍵是還有“莫傷我叔叔”這樣的荒謬命令。一些藩王到了最后其實都已經處于一種觀望的狀態了。這給了朱棣很大的動力,因為藩王的觀望使得朱允炆的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那些跟著中央派來的軍隊一起戰斗的藩王軍隊,大多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只要戰場形勢一有變化,他們就會立刻作鳥獸散。這樣的軍隊,怎么能夠打敗這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軍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