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這個成語出自《與簡竹居書》,意思是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壞。這也暗示著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正在經歷著重大的變革和挑戰,需要有內圣外王之人來改進和完善。
在古代中國,“禮”并不僅僅是指各種儀式和繁瑣的規矩,它同時也代表著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
那么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又是什么,這個制度又是怎么被破壞掉的
周公時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從上到下,也就是從天子到庶人,有著各種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禮儀化,以便平衡權利的分配制度。
周公用這種繁瑣的禮儀來灌輸各個等級的人群,使其能夠安分守己,各盡其職,循規蹈矩,永不犯上。
禮樂制度其實就是劃分等級、鞏固權利的一種方式,目的在于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 、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
但是,隨著周王室的實力日漸衰敗,天下諸侯也開始慢慢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這個天下共主也慢慢日落西山,而天下諸侯相互攻伐,而他們使用的卻是周天子的禮節。尤其是在周平王和鄭莊公交換質子事件與楚莊王穩定后,周天子至此徹底喪失了制約諸侯們的權利。
清朝十二帝卻被稱為十三朝是什么原因?真相是什么
? 上一篇
周夷王:西周第九代君主,最后卻郁郁而終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