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北伐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展現了劉裕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他憑借北伐攻下了黃河流域的大部分領土,然而在戰爭達到高潮的時候卻突然退兵。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劉裕從關中退兵的直接原因就是劉穆之的去世,感覺后方沒有值得托付的心腹坐鎮,所以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關于劉裕退兵的解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魏書》中記載的劉裕急于回朝篡位,因此在收復關中建立功勛之后就急忙回師。
另一種則是《宋書》和《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的,劉裕本不打算退兵,他正準備以關中為根本,繼續對西北等地用兵。可惜此時他最重要的心腹和謀臣劉穆之病逝,無奈的劉裕只得退兵。
劉裕在退兵之后,甚至在關中地區得而復失之后,他仍沒有放棄北伐。即使他已經成功篡位建立劉宋政權,他也依然在準備新的北伐。只是天不假年,他在退兵三年后就因病去世。
前文已經提到,劉裕的北伐已經取得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成果。他建立的劉宋政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盛的政權,即使后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在當時都不能與之相比。但是劉裕沒有那么多時間去爭取更大的勝利或者說統一中國了。
首先是劉穆之的去世,如果上天愿意多給劉穆之幾年生命,那么劉裕很可能會長期留守關中,以劉裕的能力經營關中數年,必定能使關中成為劉裕新的大本營,甚至劉宋政權會定都關中或許也未可知,畢竟關中的戰略地位是盡人皆知的。
其次是劉裕本人的生命,他從關中退兵到他去世,期間只有三年時間,也即劉裕最多只有三年時間讓他去完成統一大業。但這顯然太難了,畢竟他需要面對兩個難題需要去解決:
一是劉裕需要時間更新兵種。劉裕的主力是從南方帶來的步兵,其中尤以北府兵為其主要軍事班底。雖然在北伐過程中已充分證明了他們的驍勇善戰。但是再往北跨過黃河進入華北平原,面對機動性極強的北魏騎兵,南方步兵的缺陷就會慢慢暴露。因此劉裕需要時間在關中組建一支北方軍隊,尤其是需要有一定規模的騎兵部隊。如同當年劉邦在關中以秦國的關中騎兵為骨干組建漢軍騎兵部隊一樣。
二是劉裕需要用時間來換取有利戰機。南燕和后秦被劉裕滅亡時,都是國勢衰微而且出現內亂。但是劉裕占據關中之后,他的對手北魏政權和胡夏政權都是處于國勢上升期,國內沒有大的內亂。這種情況下,本就處于兵種劣勢的劉裕就更需要時間去等待新的戰機或者需要更多時間去創造新的戰機。
綜上,劉裕的北方雖然未竟全功,但是已經可以算非常成功的北伐了,而之后退兵的直接原因應該是劉穆之的病逝導致后方不穩。而最終沒能統一全國的主要原因是劉裕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成繼續向北推進的戰爭準備,同時因為北魏和胡夏政權尚未出現內亂,導致劉裕沒有時間去等待和尋找新的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