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至1457年3月14日),1449年9月―1457年正月在位7年,年號景泰(1450-1457年)。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吳賢妃的母親。下面有趣的歷史小系列會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我們來看看。
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崇禎,明朝共有16位皇帝。既然有16位皇帝,為什么北京的明朝十三陵只埋葬了13位明朝皇帝?
事實上,這是因為在明朝成祖朱迪遷都北京之前,前面的朱元璋和朱云文并沒有埋在北京。朱元璋去世時,明朝的首都還在南京,所以朱元璋本人也埋在南京紫金山。
至于朱允炆,自然沒有陵墓,因為最后下落不明。朱迪遷都北京后,后面的明朝皇帝開始埋葬在北京的陵墓里。

然而,有趣的是,自朱迪以來的14位明朝皇帝中,有一位沒有被埋葬在明朝的陵墓里。但這位皇帝并不是明朝最后一位崇禎皇帝。崇禎死后,李自成進入北京,為這位骨干的末代皇帝真的并不難。他不僅被埋葬在陵墓里,而且還公開為崇禎建造了一個靈棚,允許每個人都向崇禎致敬。
因此,唯一沒有埋葬明朝皇陵的皇帝不是末代皇帝,而是明朝中期的明朝宗朱祁鈺。
作為王朝中期的皇帝,為什么連皇陵都進不去?這件事可以說很長。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也就是朱棣的重孫子。按照中國古代宗法繼承制,朱祁鈺作為次子,沒有機會成為皇帝。明朝的王位只能由他的大哥朱祁鎮繼承。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朱祁鈺本人和當時的明朝高層都沒有異議。每個人對朱祁鈺的定位都只是一個普通的閑散王子。明宣宗死后,朱祁鎮登基時,沒有任何波折,成功繼承了王位。

朱祁鈺本人對此沒有任何意見。朱祁鈺和他的皇帝大哥朱祁鎮一起長大。雖然他們不是母親,但他們的關系一直很好。如果沒有意外,他們一生都應該是兄弟之間的恭恭關系。春節期間,朱祁鈺去拜皇帝大哥一年,關系不錯。
然而,在公元1449年的這一年,這一切都徹底改變了。
今年,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親自率領大軍出塞征瓦拉。說皇帝親自出征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問題是,朱祁鎮的出征只是一腔熱血。我會指揮軍隊,只會添亂。
因此,最終,朱祁鎮20萬明軍精銳被數萬瓦拉軍隊摧毀。就連朱祁鎮本人也成了瓦拉人的俘虜。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事件。
這一次,明朝這邊完全慌了。
你知道,明朝的國力實際上相當強大。朱祁鎮率領的20萬明軍是朱迪訓練出來的精英。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皇帝在統一朝代處于巔峰時期被俘虜的先例。
隨著朱祁鎮被俘,明朝高層不得不開始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既然朱祁鎮被俘了,下一步要不要再有皇帝了?如果你想站起來,誰應該站起來?
第二,因為在土木堡事件中,朱祁鈺徹底失去了北方最精銳的20萬精銳。北京附近的軍事力量瞬間跌入谷底。瓦拉人的進攻就在眼前。面對瓦拉人的進攻,明朝政府選擇依靠北京牢固的城防來抵抗嗎?還是直接遷都,把首都遷南?

從本質上講,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與明朝對瓦拉人的態度有關的問題。經過仔細討論,明朝最終決定選擇另一位新皇帝,并依靠北京當地反擊瓦拉。
因此,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開始了。
然而,在阻止瓦拉人之前,還有一個小問題。既然你想擁有皇帝,你應該擁有誰?從法律上講,既然朱祁鎮退位了,那就應該由王子或朱祁鎮的長子繼位。但問題是,朱祁鎮的王子仍然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俗話說,少數民族懷疑,在這個關鍵時刻,改變一個小皇帝顯然不利于明朝軍隊抵抗瓦拉。所以最后,孫太后想出了一個妥協:你可以先擁有朱祁玉的弟弟朱祁鎮,作為一個新皇帝。但與此同時,朱祁鎮死后,不能讓兒子成為皇帝,只能讓朱祁玉的王子接管。
這種方法無疑是當時特殊環境下最好的解決方案。大家對此沒有異議,朱祁鎮從一個閑散的王子變成了大明的第七位皇帝。之后,在大明軍民團結一致的保衛下,瓦拉人終于被擊退,北京被守衛。
客觀地說,朱祁鈺在這場北京保衛戰中的作用實際上更像是一個吉祥物。作為一個閑散的王子,朱祁鈺以前從未學過任何皇帝的藝術,對帶兵作戰一無所知。真正發揮關鍵作用,指揮明軍作戰的,其實是當時兵部尚書于謙。
但無論如何,朱祁鈺以皇帝的身份站了起來,作為名義上的領導人,領導了這場北京保衛戰。因此,朱祁鈺直接避免明朝成為南宋這樣的江南政權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從皇帝的角度來看,有時候不盲目指揮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此外,在擊退瓦拉后,朱祁鈺開始清除朝中的奸夫,任命謙虛等忠臣良將。他不僅修復了明朝的邊防,重組了一支強大的京師軍隊,還在官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客觀地說,朱祁鈺在位期間可能不是一個永恒的君主,但他一定是一個好皇帝。
如果僅憑朱祁鈺的功勞,埋葬皇陵絕對沒有問題。即使有人不能埋葬皇陵,也應該是他被俘的不幸哥哥。但問題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發生了一系列錯誤的事件,最終導致朱祁鈺被擠出皇帝的圈子。
北京保衛戰結束一年多后,被瓦拉人俘虜的朱祁鎮被瓦拉人釋放。瓦拉人釋放朱祁鎮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朱祁鎮沒用。
前一年,瓦拉人多次以朱祁鎮為籌碼,向明朝索取各種利益。但結果明朝人連銅板都不愿意給瓦拉。憤怒的瓦拉想直接撕票。但最后,瓦拉還是覺得直接把朱祁鎮放回中國,和朱祁鈺爭奪王位,對瓦拉更有利。
于是,被俘一年多的朱祁鎮奇跡般地回到了北京。
然而,明朝高層自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瓦拉人的計劃。因此,朱祁鎮回到北京后,沒有任何人的支持,更不用說復位為皇帝了。朱祁鎮回來后,朱祁鈺直接關進深宮,完全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
隨著朱祁鎮回京,朱祁鈺的心思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當她第一次登基時,朱祁鈺的自我感覺只把自己當作一個數字。然而,隨著當皇帝的時間越來越長,朱祁鈺也感受到了權力的美好。自然,她不愿意把王位還給哥哥,更不愿意把王位傳給哥哥的兒子。

尤其是朱祁鎮回來后,雖然被囚禁在深宮,但朱祁鈺也感受到了哥哥的威脅,自然想盡辦法消除所有隱患。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后來朱祁鈺不顧大家的反對,強行違背了之前的承諾,廢除了大哥朱祁鎮的兒子,改立了兒子做王子。
但諷刺的是,不到兩年,朱祁鈺的兒子就生病去世了。之后,直到朱祁鈺去世,朱祁鈺膝下再也沒有兒子了。
公元1457年,剛滿30歲的朱祁鈺突然病重。這時,朱祁鈺沒有兒子,也沒有接班人。從法理上講,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朱祁鈺去世,只能是他的哥哥或他哥哥的兒子。
就在朱祁鈺臨危之際,幾位大臣突然帶人闖入深宮,迎接被囚禁多年的朱祁鎮,再次推上王位。這件事在后世史上被稱為奪門之變。
奪門事件發生后,朱祁鎮再次復位,成為明朝皇帝。但這樣,朱祁鈺的存在就顯得非常尷尬。不久之后,朱祁鈺去世了,朱祁鈺去世后,為了王位的合法性,朱祁鈺只能廢除朱祁鈺的王位稱號,貶為王位。并下令指責朱祁鈺“不孝、不友善、不仁、不義、不道德、神人共憤”,稱朱祁鈺侵占了自己的王位。
不得不說,朱祁鎮的臉皮真的很厚。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祁鈺去世后,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下葬,而是以王子的身份下葬。既然只是王子的身份,自然就不能再埋在皇陵里了。因此,在明朝的陵墓中,自然只有13位皇帝。朱祁鈺之后的幾位明朝皇帝,因為都是朱祁鈺的后代,自然沒有人會為了自己王位的合法性翻案。
直到崇禎皇帝自殺,歷史進入南明時期,南明皇帝才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稱號,并為朱祁鈺增加了明朝的寺廟名稱。但此時,北京已不再掌握在南明政權手中,自然也無法給朱祁鈺的陵墓,恢復皇帝應有的規范。
縱觀朱祁鈺和朱祁鎮兄弟之間的故事,不難發現這對兄弟的悲劇其實完全來自權力。如果不是因為權力糾紛,兄弟倆可以很和諧,兄弟倆可以恭敬。但正是為了爭奪權力,他們連兄弟都做不到。
所以,權力有時候可能沒有看起來那么美好。如果落在承受不了權力的人手里,可能不是什么幸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