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宏詞科是什么意思?博學宏詞科,簡稱詞科,又稱宏詞或宏博。它是科舉考試制度之一。讓我們詳細介紹一下有趣的歷史。讓我們看看。
這是一種在科舉制度之外吸引知識分子的手段。唐開元時期成立,被稱為“博學宏詞”,以考拔能文的人。宋神宗后,由于考試重經義、策論,考生語文水平下降,朝廷甚至覺得草詔、高、章、表等應用文件很少。于是他在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上了這門課。
清代康熙和乾隆時期舉行了兩次考試。由于乾隆名紅歷,“紅”的音義與“紅”相似,因此改為博學紅詞。所嘗試的是詩歌、賦、論、經典、歷史、制度、政策等。,這并不限制學者的資格。無論他們是官員還是官員,他們都可以去北京參加考試。你可以在考試后成為一名官員。有很多人,很有影響力。
清朝在北京舉行了兩次博學鴻詞科。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亂將平,國勢基本穩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皇帝說:“自古以來,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為顧問選擇。我有一萬多余的時間,游心文翰,思得博學的人,用資典...任何學行兼優,文字優秀的人,無論是仕途還是仕途,都會被北京三品以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我會親自試用。”
讓各地推薦并送到燕京。由于天氣寒冷,考試時間改為第二年三月。試題是《玄雞玉衡賦》、《省耕詩五言二十韻》,全國推薦143人,考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合同占考生人數的三分之一,授予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務,并入“明史館”編修《明史》。朱一尊、汪婉、潘雷、毛奇齡都在這里。
雍正末年,下令舉辦博學鴻詞科。被各省督察推薦,但雍正沒有參加考試就死了。乾隆第一年(1736年)在北京考試,各省推薦276人,15人,次年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