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秦朝47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在趙國長平帶領軍隊與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以下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了相關內容,并與您分享。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后,趙戰敗,40萬軍隊被秦教練白起殺死。這場戰爭之后,趙幾乎失去了全國所有的精銳軍隊,軍事體系徹底崩潰。
但有趣的是,雖然趙國當時遭受了巨大的國力損失,但秦國并沒有一舉攻下趙國。在失去了全國精英后,趙國仍然堅持了30多年,最終被秦國摧毀。
面對幾乎所有軍事力量損失的趙國,為什么秦國不能直接平息趙國呢?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長平戰爭后,秦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正是秦國內部的矛盾給了趙一定的喘息機會。最后,秦國本身表現出了巨大的缺陷,遭受了難以忍受的損失,無法摧毀趙國。
要解釋清楚這一點,我們必須從長平戰爭剛剛結束時開始。

長平戰爭結束后,白起坑殺害了趙40萬軍隊,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夸張記錄。但與此同時,秦軍本身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據歷史學家估計,秦軍在整個長平戰爭中也損失了近20萬精銳軍隊。20萬精銳,對當時的秦國來說,顯然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幸運的是,秦國本身國力雄厚,20萬精銳的戰爭損失并非難以承受。為了贏得長平之戰,秦國以前派出了近60萬軍隊。即使在損失了20萬元之后,仍有近40萬軍隊在白起手中,完全有能力直接摧毀趙國。另一方面,趙國,在這場戰爭之后,幾乎所有的國防力量都崩潰了,無法阻止秦軍的進攻。
白起當時選擇追求勝利,將秦軍分為三條路。一路由秦軍將領王領導,進攻皮牢地區;一路由秦軍將領領導,進攻太原地區。另一條路由白起自己領導,直接攻擊趙國都邯鄲。
這三個地方都是趙國最重要的地區。如果這三個地方被打下來,趙國的滅亡將毫無疑問。
當消息傳到趙國時,當時在位的趙國君、趙孝成王趙丹徹底驚慌失措。趙國君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長平一戰的慘敗。趙丹少年即位,長平之戰爆發這一年,趙丹剛剛即位四年,對國內的控制非常有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平一戰再次打光了趙國的家庭背景,此時的趙丹,除了開城投降,似乎別無選擇。

然而,在最初的恐慌之后,趙丹并沒有投降,而是主動聯系了韓國。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也明白,如果趙國被摧毀,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必須是韓國。因此,即使為了自己的安全,韓國也不能讓趙國被摧毀。
韓趙兩國,一拍即合。
接下來,兩國派出了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到秦國游說。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蘇代這個名字,但是他哥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佩六國相印”的蘇秦。
蘇朝到達秦國后,他找到了秦國首相范遂,游說范遂。他希望范遂能告誡秦王撤退秦軍。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白起再打一年,平定趙國就不成問題。撤軍看起來像幻想。然而,經過蘇朝的游說,范遂真的同意并說服秦王撤軍。
范綏之所以愿意讓秦軍撤軍,自然不是為了幫助韓趙,也不是為了收受蘇朝的賄賂。真正的原因是范綏是當時秦國的宰相,在秦國的地位僅次于秦王。長平之戰后,白起憑借戰功威脅范綏的地位。如果白起順利平定趙國,毫無疑問,白起會居于范綏之上,這是范綏無法接受的。
因此,范綏最終以秦軍“疲勞”的名義說服了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并命令秦軍撤退。當然,以此為代價,趙需要割讓六座城市獻給秦。
就這樣,秦軍退兵,趙國滅國的危險暫時解除。

秦軍退兵后,按照原協議,趙國需要將六座城市割讓給秦國。然而,趙孝成王卻沒有這樣做,反而采取了大臣虞卿的計策,將六座城市割讓給齊國,以便與齊國交好。趙孝成王很清楚,如果把這六座城市割讓給秦國,秦國就會變得更強大。在此消彼長之下,下一次秦國再次攻擊趙國,趙國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擋。相反,用六座城市賄賂齊國,可以換來齊國的承諾。一旦秦國將來再次出兵,齊國會將同時出兵幫助趙國抵抗。
趙孝成王除了交好齊國外,還積極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他不僅與魏國簽訂了盟約,還將靈丘地區交給了楚國的春申君,以便與楚國建立良好的關系。對于韓國和燕國,趙孝成王也選擇盡最大努力交好朋友。
從那以后,除秦國以外的五大強國幾乎都被趙孝成王打點了。一個脆弱的攻防聯盟已經逐漸形成。
當然,這還不夠。
幾個月后,當秦昭襄王發現趙國沒有把六個城市交給秦國時,他積極聯系了其他五個國家,立刻非常生氣。秦昭襄王立即下令五位醫生的陵墓領導秦軍,并直接攻擊趙國都邯鄲。
但顯然,此時的趙國,已經度過了之前最弱的時期。而秦國這邊,也錯過了進攻趙國的最佳時機。
在秦軍這邊,教練王陵并不是一個特別善于戰斗的將軍。據史書記載,白起結束了長平之戰。回到秦國后,他病得很重,不能再擔任秦軍主教練,這使得王陵成為了主教練。然而,后世史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白起真的病了,不能當秦軍主教練。也有人認為白起知道范綏的建議,心里很生氣,所以假裝生病,故意拒絕教練的位置,所以秦莊襄王只能選擇王陵作為指揮官。

當王陵帶著數十萬秦國精英進入趙國時,一路勢不可擋,很快就打到了邯鄲。此時,雖然趙國已經度過了之前最弱的時期,但他仍然無法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只能讓秦軍一路直奔邯鄲。
邯鄲之戰爆發了。
然而,當秦軍到達邯鄲時,趙非常頑強。老將廉頗領導趙軍,頑強堅持;平原君趙勝為了籌集更多的軍隊,分散了家庭財富,最終甚至將妻妾納入軍隊。趙孝成王本人也是一場堅決的主戰,積極鼓勵動員趙人民進行抵抗。
依托邯鄲牢固的城防和秦軍主教練王陵,他的能力遠不如白起。在明顯處于劣勢的情況下,趙國終于成功地阻止了秦軍。秦軍這邊,王陵圍城幾個月,都沒能打敗邯鄲,反而折磨了不少士兵。對此,秦莊襄王勃然大怒,臨陣換下王陵,打算再次任用白起。但此時,白起又拒絕了秦昭襄王的征召,因此秦昭襄王只能讓王米為主將,繼續圍攻邯鄲。
隨著圍城之戰的時間越來越長,雙方的優缺點開始逐漸改變。
在趙國這邊,沒人想到趙國能真正守住它。就連趙國之前交的幾個國家也不愿意在這個時候出兵。他們只想等邯鄲被打下來,趁機分一杯羹。但是既然趙國守住了,那就不一樣了。秦國長期在趙國的領土上作戰,物流供應壓力很大,劣勢開始逐漸凸顯。

邯鄲圍城幾個月后,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試圖說服楚國出兵。在此期間,有一個著名的“自我推薦”故事。當平原君去楚國時,他不得不帶20名門客。最后,一位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愿去了。到達楚國后,毛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終成功地說服楚國出兵救趙國。
與此同時,魏派出了10萬軍隊在邊境觀望。為了營救趙國,魏國的信陵君悄悄地偷走了魏王的虎符,最后動員魏軍趕赴趙國進行救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盜符救趙”。
隨著魏楚的幫助,秦的壓力急劇增加。一場大戰后,秦損失了近20萬精銳,最終被迫退出趙。此外,由于白起一直沒有生病,秦莊襄王勃然大怒,直接刪除了白起的所有頭銜,白起終于自殺了。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損失了20萬精英。在邯鄲圍城戰中,秦國損失了20萬精英。連續兩次重大損失大大降低了秦國的國力。再加上白起的死,秦國失去了最好的指揮官。此時,面對趙、魏、楚的聯合,秦國無法摧毀趙國,只能繼續等待機會。
戰爭結束后,秦趙重新締結和約,互相派遣質子。秦派來的質子叫異人,后來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趙期間,異人得到了商人呂不韋的幫助,與歌手趙姬生下了嬴政。

邯鄲戰爭結束六年后,秦昭襄王去世。秦昭襄王去世后,他的兒子嬴柱就位了,但僅僅三天后,他就離奇地去世了。嬴柱去世后,他的兒子異人正式就位,即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后,他也英年早逝。短短三年,秦國就失去了三位君主,這自然是對秦國的打擊。秦國對外擴張的步伐也放緩了。
秦莊襄王去世后,13歲的嬴政正式登基,成為秦國的新君主。然而,由于嬴政即位時太年輕,他的權力掌握在首相呂不韋和王后趙姬手中。直到嬴政成年,他再次掌權,他才開始向外擴張。
從這段歷史中不難看出,趙國之所以能在長平戰爭后幸存下來,并沒有被秦國直接摧毀。主要原因是秦國內部出現內亂。短短十幾年,秦國就出現了許多問題,如相失和、連失三王、外戚掌權、呂不韋擅權、老艾亂政等。此外,趙孝成王也是一位英明的國君,因此能夠帶領趙國,暫時度過長平戰后的危機。
如果不是秦朝昭襄王臨戰退兵,也許趙國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滅亡。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許秦朝統一六國的時間可以大大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