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指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了內戰爭奪統治權,這是唐朝從繁榮到衰落的轉折點。接下來,有趣的歷史編輯會給大家帶來相關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史之亂看似偶然,其實是制度的產物。即使沒有安祿山造反,按照當時唐朝的制度,張祿山和王祿山很快就會造反。
事實上,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不是因為某人,而是因為當時的制度。
如果你想把這件事說清楚,你必須從頭開始。

自從中國有軍隊以來,一直有兩種軍事制度。一個是常備軍制,另一個是非常備軍制。所謂常備軍制,就是讓一群人當職業軍人,國家拿錢給你發工資。而且非常備兵制,就是讓你打仗,不打仗就回家工作。
這兩種制度各有優缺點。
士兵的職業是戰爭,所以在戰爭中,往往可以更專業,更有戰斗力。但缺點是,這些士兵需要國家來支持他們,這對國家的財政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此外,軍隊全年建立體系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腐敗、空工資等問題。最致命的是,領導將軍手中有軍事權力,很容易產生大結局的現象。
而且很備兵制,也是利弊參半。優點是對國家財政的壓力相對較低。當你不打仗的時候,你應該回家,做生意,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且備兵制度很強,不會出現將軍自重的現象。但缺點是,非常備兵往往值得商榷,因為他們不是專業戰斗。而且從募集到投入戰斗,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很容易錯過戰斗的機會。

這兩種制度,說不上哪個更好,只能說哪個更合適。
例如,在三國時期,曹操選擇了一個非常準備的軍事系統,即所謂的屯田系統。不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去耕種土地,以確保糧食需求。在戰爭中,這些農民直接改變,成為士兵,可以立即開始戰爭。
正是這種制度,曹操領土的恢復力越來越強。這使得曹操即使失敗了,也有機會卷土重來,最終成為一代霸主。
后來,在南北朝時期,一代英雄宇文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所謂的政府軍事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兵農合一,軍隊打仗時打仗,不打仗時種地。此外,即使是馬和武器也是士兵自己的。在這種軍事制度下,軍隊對國家財政的壓力很低,可以保證糧食安全。
正是由于這一制度,以宇文泰為主的西魏,才能占據關中,稱霸一方。

后來,宇文泰死后,他的后代篡位,將西魏變成了北周。北周持續了24年,在此期間,北齊被摧毀,北方被平定。然后,外戚楊健篡位,將北周改為隋朝。幾年后,南下摧毀了南陳,最終結束了南北朝數百年來的對抗。
在這個過程中,府兵制可以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為府兵制的推廣,地方將領才沒有造反的能力。國家可以用極低的財政開支養活一支龐大的軍隊,這真的有很多好處。
后來隋朝滅亡后,李淵的父子建立了唐朝,基本上遵循了這一軍事制度。正是憑借這一軍事制度,李淵占領關中后,很容易在關中招募足夠的士兵,最終橫掃世界。
但是。
隨著唐朝統一世界,府兵制問題逐漸出現。
唐初,唐朝的主要敵人是中原的主要分裂勢力,如王世充、竇建德、蕭銑等政權。然而,貞觀時期以后,當中原國家完全統一時,國家內部基本上沒有戰爭。在這個階段之后,唐朝的主要敵人成為了周圍的外國政權。如高句麗、突厥、吐蕃等。
現階段,府兵制的弊端開始凸顯。
例如,李世民想征服高句麗。在政府軍事制度下,李世民首先需要從各地征召政府軍隊,然后組建軍隊,然后從關中到朝鮮半島數千英里。僅僅這個過程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如果再加上與高句麗的戰斗時間,以及戰后大家回家的時間。這一次又一次,時間太長了,我早就錯過了種地的時間。士兵剛回家,休息前不久,長安又發出召集令去西域打仗。所以沒有辦法。這些人必須重新聚集,然后趕到西域。

大唐子民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路上
此外,邊疆打下的地盤也需要軍隊駐守,不可能一直依靠這些府兵。
因此,漸漸地,唐朝的常備軍隊開始越來越多。最初的府兵制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走樣。
李世民去世后,第三個兒子李治登基。在李治統治期間,唐朝進一步擴張,地圖達到頂峰。當時的唐朝,北到貝加爾湖,南到越南河靜,東到朝鮮半島,西到里海。此時,府兵制基本無效。你可以想想,如果西域有戰爭,唐朝從關中或華中籌集兵力,然后一路跑到里海打仗,這是現實嗎?此時,唐代常備軍隊已相當普及。
但這樣,其他問題又出現了。
首先是軍費問題。過去,當政府軍事制度實施時,國家的軍費支出非常低。但現在,由于越來越多的常備軍隊,國家的軍費支出也越來越大。過多的軍事費用將完全拖累國家財政。我該怎么辦?
那只能減少常備軍的數量。
因此,唐朝開始逐漸減少內部常備軍,并將所有常備軍放在邊疆。反正唐朝沒有戰爭,維持這么多常備軍也沒有意義。
而這些邊疆的常備軍,后來成了唐玄宗時期軍鎮的前身。
其次,是招聘問題。當時,唐朝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唐朝人民也是最幸福的人民。但這樣,唐朝人就不喜歡參軍了。為什么不花點錢而不是去西域當兵呢?無論如何,如果你留在中原,你會賺更多的錢,你肯定會賺回這筆錢。
因此,唐朝人越來越不喜歡當兵。
唐朝人不喜歡當兵,但總要有人打仗?所以沒有辦法。唐朝只能開始在邊疆籌集其他民族參軍。對于這些邊疆民族來說,當兵是一項很好的工作。賺了很多錢,很有面子。最重要的是,他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不用離開家鄉就可以直接參軍。
因此,自李治時代以來,唐軍邊疆民族的比例越來越大,逐漸超過一半。

李治死后,唐朝陷入了幾十年的權力,經歷了李賢-李丹-武則天-李賢-李重茂-李丹-李隆基的一系列變化。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唐朝的高管們沒有時間管理軍事制度。直到李隆基掌權,這個問題才開始受到重視。
沿著之前解決問題的想法,李隆基建立了十個軍鎮。這十個軍鎮分別部署在唐代邊疆最關鍵的幾個地區,分別是平盧軍鎮、范陽軍鎮、河東軍鎮、嶺南軍鎮、朔方軍鎮、河西軍鎮、隴右軍鎮、劍南軍鎮,以及北庭和安西。
這十個軍鎮幾乎集中了當時唐朝所有的常備軍,也是當時唐朝最精銳的邊境軍隊。
此外,為了方便應對外敵,一些軍鎮合并指揮。例如,河西和隴右軍鎮通常由一個人指揮,以防止吐蕃;平盧和范陽也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以防止朝鮮半島。
由于當時大量少數民族參軍,唐代的許多將軍也是少數民族。例如,安祿山、哥舒翰、高仙芝等都不是漢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唐朝還有一種不成文的做法,那就是邊境將軍如果表現出色,就可以入朝為相。
這樣,如果漢族將軍特別優秀,他們就可以直接進入王朝。然而,少數民族的將軍往往沒有相貌的能力,因此他們對中央政府官員沒有威脅。為了消除這些邊境將軍的威脅,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員自然更愿意任命少數民族的將軍。

軍鎮手里拿著重兵,邊疆軍隊從將軍到士兵都不是漢族。軍鎮既有軍權,又有財權...如果這些條件加在一起,如果沒有謀反,那就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