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寶應兩年。今年無疑是整個唐朝充滿轉折點的一年。因為正是在這一年,經過唐朝三代君主遷延近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以唐朝的勝利告終。

然而,對唐朝來說,和平似乎只是一種奢望。因為,“安史之亂”的結束也開始了中晚唐100多年的歷史困境。這是因為在“安史之亂”后期,為了應對吐蕃的入侵,唐朝宗不得不向安史叛軍招降。這一舉動使叛軍在“河朔三鎮”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唐朝一百年來遺災的藩鎮勢力。
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完全可以稱為唐代的“老大難”問題。這是因為自代宗以來,唐朝皇帝經常攻擊“河朔三鎮”,但最終未能連根拔起“河朔三鎮”。其中,“河朔三鎮”與唐朝對抗最激烈的唐德宗在位時期,曾經上演過稱王鬧劇。

至于憲宗一朝,雖然三鎮暫時歸屬,但憲宗一死,就脫離了唐朝的控制。此后,“河朔三鎮”一直游離唐朝管轄的邊緣,使唐朝陷入了藩鎮的困境。那么,為什么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在唐朝沒有被摧毀一百年呢?
首先,“河朔三鎮”將成為唐朝的難題,百年來與唐朝無法消滅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唐朝不僅要面對“河朔三鎮”,還要面對其他節度的叛亂。而且,在此期間,吐蕃以強勢態度多次入侵唐朝。這些問題聚集在一起后,唐朝的國力難以有效恢復。其中,德宗一朝,可以說是“河朔三鎮”反彈最激烈的一朝,而唐德宗為了湊齊軍費,甚至大肆搜尋長安富戶。
而唐憲宗在位時期,雖然促成了“元與中興”的局面。然而,“河朔三鎮”之一的盧龍死后發生了叛亂,隨后魏博、成德也相繼發生了叛亂。而此時的唐朝卻完全沒有力量,對三鎮進行了長期的彈壓。當我們深入挖掘這個歷史節點的背后時,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在唐憲宗死后,唐朝沒有財政和物質資源來支持三個城鎮的持續兵力。
因此,“河朔三鎮”會使唐朝陷入困境百年,一直難以消滅,與“河朔三鎮”密切相關。第一,三鎮本來就是安史叛軍,所以總是以一個整體對抗唐朝。此外,雖然“河朔三鎮”也有內部摩擦,但唐軍一到,面對外部壓力的突然增加,三鎮將“唇亡牙寒”。由此可見,三鎮以整體聯盟的形式應對唐朝的彈壓,可以說是“河朔三鎮”能夠擾亂唐朝百年的重要原因。
其次,以“河朔三鎮”為基礎的黃河以北地區,也為其武裝割據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當時唐代,黃河以北地區的農業和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為“河朔三鎮”提供了良好的財力物力基礎。而且,由于當時北部地區長期處于邊疆,三鎮之兵的戰斗力極其強大。尤其是魏博鎮的牙兵,更是聞名于世。當時甚至有“長安天子,魏博牙兵”的說法。
從安史之亂爆發的角度來看,中晚唐時期持續了152年。在這152年的滄桑中,“河朔三鎮”一直是唐代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從某種角度來看,唐朝的崩潰與“河朔三鎮”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