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前一年,袁紹吞并了公孫贊,四州之地,勢力前所未有,準備進軍徐都;江東的孫策也虎視眈眈。此時曹操羽翼未豐,面對南北的壓力,尤其是北方的威脅,形勢極其緊迫:“是時候袁紹方強了,而策并江東”。從袁紹居北、曹操居中、孫策居南三個軍事集團的地理分布來看。一旦袁紹進兵,孫策趁機偷襲,曹操必然腹背受敵。在這方面,曹操首先考慮緩解江東的防御壓力?!覆芄ξ茨艹晒?,又想撫之……,就是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汝女,皆禮辟策弟權。在這里,曹操巧妙地利用“和親”來緩解南方的威脅,為后來與袁紹的官渡決戰解除后顧之憂。江東專注于內部管理,自然不愿卷入袁、曹的決戰,卻錯過了“坐收漁利”的機會。
雖然我們不能尋求雙方的長期和平,但曹操在戰略上麻痹了孫策,避免了雙方受敵的困境。孫策只能被動地接受。江東方本可以充分利用這段美好的時光,“背信棄義”,抄襲曹操的后路。然而,在官渡之戰中,孫策剛剛去世,他的兄弟孫權剛剛繼承了他的兄弟業務,面臨著更多的內部問題,所以他放棄了北顧的想法。
隨著東漢王朝的分崩離析,最后一位皇帝漢獻帝已經成為概念化的最高權力象征,被公認為世界上的正統天子。誰控制他,誰就可以“移動圣旨,命令中國”,獲得居高臨下的主動權。因此,漢獻帝成為各軍事集團獵取的“熱門商品”,在三國形成過程中引發了迎漢獻帝之爭。
袁紹的謀士抑授是第一個提出迎漢獻帝的人。然而,足智多謀的袁紹既沒有知識,也不想在稱帝的道路上多一塊絆腳石。他錯過了機會,所以本文不再贅述。
再看曹操和孫策,兩者都有“迎獻帝”之心。初平三年,謀士毛杰為曹操制定了兩項取天下的方針:“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種,蓄軍資”,贏得了曹操的心。江東方面,趁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策陰欲襲許,迎獻帝”,“密置兵,部署諸將”。但很明顯,曹操對“迎獻帝”的心理準備至少比孫策早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雙方抓住“迎獻帝”重大機遇的能力。建安元年,漢獻帝東歸洛陽,荀攸、程昱等有見地的主人奉迎天子。曹操親自帶兵到洛陽,迎漢獻帝到許,完成了這個計劃。實現了曹操的目標。孫策方面,由于“未發,吳郡太守許貢客將被殺”,導致“歡迎皇帝”計劃流產。

曹操是“迎漢獻帝”事件的最終贏家。從那以后,曹操從鎮東將軍跳到將軍(后來是司空),總攬朝政。他經常以天子為辭,命令世界,利用時間,為自己穿上正統的外衣。孫策之死徹底毀了江東爭正統的機會?!捌遢斠徽校瑵M盤都損”:如果你不能迎接漢獻帝,你就不能得到正統的護身符,這意味著江東政權始終處于“名不正、言不順”的地位,這也成為制約孫吳立國的因素之一。
總的來說,孫吳現階段的外交活動主要是為了穩定,但孫策也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尋求集團利益:在官渡戰爭中,孫策有機會“獲利”;在漢朝皇帝的活動中,孫策也準備“歡迎皇帝”,兩次事件要么未能實施,要么失敗。直接來說,都應該歸因于孫策之死的“人禍”,實際上是歷史的浪費。但深入分析,孫策的死實際上是江東內部矛盾激化的表現之一。

孫策之死起源于許貢,后來被他的客人殺害。這里我們要問,徐貢到底是誰?孫策為什么要殺他,徐貢客怎么了?漢末吳郡都尉許貢,與北方名人許靖有舊,靖過江,先投許貢?!斑@句話有兩個內容:一是許貢是南方的大族,在漢末吳地居高位。二、許貢交好當時北方的士人,依然維護著漢朝的統治。從當時孫策過江東后的情況可以看出,“一開始,吳郡太守許貢上表于漢獻帝說: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甚至還京邑。如果被詔不得不還,如果放在外面,就會造成世亂。上面許貢的書已經給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他已經注意到孫策割據江東的嘗試,并對漢廷深感擔憂。不幸的是,這張桌子并沒有達到獻帝的目的,而是被孫策獲得了。然后朱治策回應孫策,攻擊許貢,許貢敗逃,南投山寇嚴白虎,最終被孫權打破殺害?!度龂尽肪?6《吳書·朱治傳》。
在南方,因為徐貢世居江東,時任吳郡都尉,所以身邊有一些“寄寓之士”。這里的“賓客寄寓者”在《吳書》中被稱為“客人”或“客人”。儲蓄客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已經成為一種古老的社會現象;至于徐貢門下的“客人”,只能算是他養的一些死者,他們可以溫暖衣食,為之赴湯蹈火。然而,孫策就這樣被殺了,不是死在疆場,而是死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客人身上。值得深思,耐人尋味。
徐貢代表著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孫策之死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北來人與當地勢力的爭奪。同樣,當有更多的原因時,北來人與當地勢力的矛盾只揭示了制約孫吳外交的內部問題?!度龂尽返谒氖怼秴菚鴮O策傳》記載孫策臨死時的江東局勢說:“深險之地還沒有盡到;世界英雄布置在州縣;賓客旅行者以安全為目的,沒有君臣之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