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那么下面有趣的歷史編輯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為什么李燕被諸葛亮廢墟,但是諸葛亮死后,李燕一病不起,憤怒地死去。我們來看看!
三國時期,夷陵戰爭后,蜀漢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劉備在白帝城病死。劉備去世前,把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他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沒有成功,你可以取代他當皇帝。因此,諸葛亮非常感謝劉備,一生致力于蜀漢的政權。

一、李嚴被貶廢的經歷。
然而,如果我們回顧那段歷史,我們會發現劉備托孤的詔書上還有另一個人,那就是李燕。當時劉備托孤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然而,當我們看到諸葛亮時,我們會發現李燕并沒有像劉備所期望的那樣在軍事上取得成就,而是沉默了,最終被諸葛亮貶低了。
根據歷史記載,李燕的貶值是由他陷害諸葛亮造成的。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李燕負責漢中諸葛亮軍隊的后勤工作。然而,由于持續的雨,李燕的糧草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困難。無奈之下,李燕不得不向諸葛亮解釋情況,并要求諸葛亮退出軍隊。
然而,諸葛亮退兵回漢中后,李燕卻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他假裝不知道諸葛亮為什么撤軍,說軍糧充足。一方面,他想擺脫后勤的責任,也想向外人展示諸葛亮撤退是因為他無能為力,無法戰勝敵人。與此同時,他上表劉禪,說諸葛亮假裝撤退,想引誘固守的敵人進攻,與敵人作戰。然而,李燕所做的這些小動作,讓他自食其果。
他的小動作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擺脫后勤責任,同時把撤軍責任推給諸葛亮。從小到大,李燕不想為自己的臉承擔責任。總的來說,這是李燕對諸葛亮權威的挑戰。如果諸葛亮默許了這一切,吃了這個啞巴虧,就會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嚴重危害諸葛亮建立的蜀漢政治平衡。
但在政治上,李燕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他的小動作根本無法隱藏諸葛亮的眼睛。由于李燕的行為過于惡劣,他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就使諸葛亮陷入困境,自然遭到諸葛亮的自信反擊。在諸葛亮的人證物證下,李燕不得不低頭認罪。諸葛亮與包括魏延在內的蜀軍全體將領共同向劉禪揭露了李燕的罪行。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不得不免除李燕的官方流放。
二、李嚴被貶的原因。
看到這段歷史,大家都覺得諸葛亮好像有點小題大做。李嚴只是為了面子問題,想把責任推卸給諸葛亮,諸葛亮就這樣嚴懲他。但是,如果是有一定官場經驗的人,就知道這背后代表了什么。李燕所做的漏洞是劉禪沒有支持。如果劉禪同意李燕的意見,站在李燕一邊,諸葛亮將面臨政治災難。

然而,李燕根本沒想到的是,諸葛亮早就控制了劉禪。從《出師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定下的規矩是“宮中府,全為一體,指罰臧否,不應異同。而且,劉禪身邊的文武群臣,尤其是宿衛軍將領,都是諸葛亮的親信。蔣婉帶領宿衛軍在魏延事件中鎮壓魏延。在這種情況下,劉禪根本無法反對諸葛亮的意見,只能按照諸葛亮的要求辦事。假如劉禪是自由之身,與李嚴聯手,那么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然而,李燕高估了劉禪的處境,造成了政治失誤。
那么,為什么李燕和諸葛亮之間的矛盾如此難以調和呢?直率地說,李燕觸及了諸葛亮的反鱗片和蜀漢的軍事力量。諸葛亮執政后,一直掌握著軍事力量。無論誰,都不能覬覦軍事力量。這是諸葛亮的地位所必需的權力,否則諸葛亮的處境將處于危險之中。
如果我們找一個實際的例子,那就是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諸葛恪在東吳權傾朝野,但由于對軍隊的控制不嚴,一夜之間被摧毀。血淋淋的教訓就在眼前,諸葛亮怎么能時不時的小心呢?歸根結底,諸葛亮本人還是個權臣,這些都是環境不得不造成的。由于對軍權的重視,即使諸葛亮死了,除了諸葛亮定下的繼承人,其他想要獲得軍權的魏延、楊儀之流也只有一死。由于李燕擁有劉備賦予的“統一中外軍事”的權力,他與諸葛亮的軍事權力沖突必然爆發。
諸葛亮對李嚴采取了巧妙的政治手段,使李嚴雖然心里不滿意,但能有苦難。諸葛亮利用劉備遺詔中李燕留鎮永安的旨意,將永安二三萬兵力留給李燕。諸葛亮自己又開了一個爐灶,編練了新軍,把新軍歸自己掌握。這將蜀漢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諸葛亮率領新軍南征北戰,建立了自己的權威和力量。
相應的李燕一直閑置在永安。劉備讓他留在永安,主要是為了防止吳的進攻。但在蜀漢和吳結盟后,李燕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然而,諸葛亮的北伐是由他自己指揮的,根本不允許李燕干預,更不用說“統一中外軍事”了。從長遠來看,李燕怎么能不怨恨諸葛亮呢?
北伐多次失利后,諸葛亮又把目光投向了李燕。然而,諸葛亮并不喜歡李燕的才華,而是喜歡他手中的精銳軍隊。李燕的軍隊是劉備留下的最精銳的“白人士兵”。諸葛亮想把它納入自己的手下,這當然引起了李燕的反對。
然而,在諸葛亮給了李燕的父子一些妥協后,李燕無法忍受諸葛亮的軟硬兼施,來到漢中,交出了自己的軍隊。從那時起,李燕就完全進入了深淵。李燕在政治上遠非諸葛亮的對手,已經進入了絕望的境地。可以說,李燕被貶是他的罪魁禍首。如果他不聰明,接受諸葛亮的條件,他就不會走到這一步。
三、李嚴之死的真相。
在歷史書中,李燕的死記錄是因為李燕聽到了諸葛亮的死訊,憤怒地死了。李燕得知政敵諸葛亮死了,應該很高興,但為什么他聽到諸葛亮死的消息,因為憤怒而死呢?

歷史書中的解釋是,李燕被貶后,也希望諸葛亮能利用自己。得知諸葛亮的死訊后,知道自己起復無望,因失望而死。如果只看這個理由,似乎有成立的理由。這是因為李燕的才華在蜀漢還是比較出眾的,諸葛亮平日里日理萬機,身體狀況也不好。在困難的情況下,要親自率軍北伐。諸葛亮也有可能在適當的時候再次利用李嚴,利用他的才能將功折罪。
然而,現在諸葛亮已經死了,繼任者蔣婉在才華、資歷和威望方面都不是李燕的對手。他根本不會用一個比自己更好的人。因此,李燕再也沒有機會起復了,所以他不得不死去。在這種情況下,李燕多次遭受打擊,情緒低落,生病死亡是人之常情。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看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個原因根本站不住腳。諸葛亮以法治國。他從來沒有起復過誰?因此,李燕不可能得到諸葛亮的起復。因此,李燕的死很可能不是因為諸葛亮。
根據我的觀點,李燕的死不僅是因為諸葛亮,也是因為魏燕的死。我們可以看到,李燕被諸葛亮指控,歸根結底是一樣的,那就是與諸葛亮爭奪權力,特別是軍事權力。然而,李燕爭奪權力是他應有的權力,這是可以理解的。諸葛亮不僅沒有給他權力,而且廢除了他,這純粹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斗爭。
政治斗爭失敗后,我想李燕不會對諸葛亮有這樣的幻想。當劉備在白帝城生病時,漢嘉太守黃元被諸葛亮嚇壞了。李燕怎么能幻想諸葛亮會起復自己呢?
李燕實際上是劉備的忠臣。他以劉為主,而不是諸葛亮。在與諸葛亮的斗爭中,他始終站在劉家的立場上。不幸的是,劉禪被諸葛亮控制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使得他的計劃失敗了。李燕希望劉禪在諸葛亮死后能夠管理自己,所以他可能會被劉禪使用。只有魏燕才能獲得軍事權力。
然而,當諸葛亮的死訊傳來時,魏延被誣陷造反被殺的消息一起傳來。就這樣,諸葛亮把權力傳給蔣婉,他建立的幕府制度繼續下去。劉禪繼續做他的裝飾,劉家的忠臣李燕需要繼續忍受,等待機會。李燕年紀大了,他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所以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一病不起。他的憤怒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死,而是因為魏延的死。
結語:
李燕是劉備的忠臣。他感受到了劉備的善良,并對蜀漢的政權負責。在他的守衛下,蜀漢東部的防線就像金湯一樣。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與諸葛亮發生了爭執。最后,蜀漢的悲劇是陷害諸葛亮,流放邊荒。
歸根結底,李燕和諸葛亮之間的糾紛仍然是權力糾紛。作為劉家的忠臣,李燕試圖削減諸葛亮的權力,并將其歸咎于劉禪。然而,諸葛亮作為一名權臣,不敢走這條路。由于雙方斗爭的結果,缺乏政治經驗的李燕失敗了。
李嚴唯一的希望就是諸葛亮死后,同樣是劉家忠臣的魏延,能夠奪回權力,支持劉禪歸政。這樣,劉禪也會用李燕。然而,當魏延也被諸葛亮的黨羽淘汰,諸葛亮的幕府制度在蔣婉手中延續下去時,李燕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在憂憤中,一病不起。盡管費祎多年后被刺殺,劉禪終于拿回了政權,但此時李嚴早逝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