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quán)相繼出現(xiàn)。那么以下有趣的歷史小系列就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的詳細介紹。讓我們來看看李燕為什么死于“憤怒”。
公元222,劉備為關(guān)羽報仇,討伐東吳,不幸被魯迅火燒連營,慘敗而回。回到白帝城后,他住在永安宮。這時,劉備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無恥地回到了成都,而是征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李嚴,誰也?雖然他也是蜀漢一位年輕有為的大臣,但與諸葛亮相比,他遠遠落后。此時,李嚴只是輔漢將軍,甘為太守。
他在太守時的時候,鑿通了天社山,重建了蒲江大堰,修建了水利,提高了生產(chǎn)力,建設(shè)了城市,使縣城煥然一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劉備發(fā)現(xiàn)了李燕這個人才,于是破格晉升,任命他為尚書令。

又過了一年,公元223,劉備病重,征召李燕和諸葛亮一起來到永安宮。他把兒子劉禪托付給李燕和諸葛亮,以李燕為中都保護,統(tǒng)治內(nèi)外軍事,持有軍事權(quán)力,留下來守衛(wèi)永安;諸葛亮也是總理,幫助劉禪處理政務(wù)。劉禪即位后,封李嚴為都鄉(xiāng)侯、假期、加光祿勛。此時的李嚴,位極人臣,由于手持兵權(quán),權(quán)勢已不亞于諸葛亮?!度龂尽酚涊d如下:
三年來,先主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

隨著李燕的官員越來越大,他或多或少地與諸葛亮發(fā)生了利益沖突和摩擦。第一次摩擦是李燕拒絕鎮(zhèn)守漢中。公元226年,諸葛亮平定南方后,為伐魏做準備。他心里想的是帶領(lǐng)大軍伐魏,漢中空虛,需要一個有力的將軍坐在漢中,于是向劉禪推薦李燕。但李嚴推三阻四,即不去漢中,卻要求將五個縣劃分為巴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不會同意這是赤裸裸的分裂。由于諸葛亮不符合李燕的要求,兩人之間出現(xiàn)了不愉快和裂痕。
第二個摩擦是李燕建議諸葛亮應該被九錫稱為國王,就像曹操一樣,他被稱為魏王和九錫。你認為諸葛亮這樣一個對名利漠不關(guān)心的人怎么能被稱為國王,所以他拒絕了李燕不合理的建議,并責罵了他。

以上兩個摩擦都是小事,諸葛亮寬宏大量,但以下兩件事涉及國家大事,諸葛亮無法忍受,無需再忍受。
公元二三十,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大舉進攻漢中。為了加強漢中的軍事力量,諸葛亮命令李燕帶著2萬軍隊到漢中支援前線。李燕在江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愿離開,于是私下傳言曹魏司馬懿已經(jīng)向他承諾了高官厚祿。諸葛亮聽了這個謠言,說到李嚴是什么意思?他上表遷李嚴為將軍,讓兒子李豐接替江州國防主管。這時,李嚴才心滿意足,愿意北上漢中。

二是公元231,諸葛亮出兵伐魏,李嚴負責護送糧草。但由于天氣原因,李燕供應糧草,供不上去,于是他派人傳話給諸葛亮,讓諸葛亮退兵。諸葛四亮退兵后,李燕又驚訝于糧草充足,為什么諸葛亮要退兵啊。這些都是李燕想把責任推給諸葛亮,以掩蓋他沒有及時護送糧草的責任。諸葛亮遞上李嚴的前后信,李嚴辭窮理屈,只能磕頭認罪。
此時,諸葛亮對李嚴的不滿爆發(fā),上書劉禪彈劾李嚴,廢其為民,流放梓潼縣。

公元234日,李燕聽說諸葛亮去世了,比其他人更悲傷、更痛苦。原來,李燕被流放后,他想知道諸葛亮什么時候能原諒自己,再次利用自己,讓自己再次在寺廟上方。但現(xiàn)在諸葛亮死了,他認為除了諸葛亮,其他人不能再使用他了。因此,他很生氣,很快就死了。《三國志》記載如下:
十二年來,平聞亮卒,發(fā)病死亡。平時冀亮當自補,策后人不能,所以也很生氣。
原來李燕不是哭諸葛亮,不是想念諸葛亮,而是哭自己,沒有東山再起的日子,他“貓哭老鼠假慈悲”。李燕是一個官方粉絲,不愿意失去權(quán)力,總是想要恢復。這就是為什么李燕在諸葛亮死后哭得很傷心,最后“憤怒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