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那么以下有趣的歷史小系列就給大家帶來魏武三詔:曹操多次發布求賢令,是唯才是舉,還是壓制士族的詳細介紹?讓我們看看!
建安十五年(210年)令:“...世界還沒有確定,求賢之急。如果廉士后來可以用,齊桓為什么要霸?今天,我沒有遇到一個無知的人。二三子是唯一的舉動,我得用。”
在《求賢令》中,曹操第一次喊出“只有才能才能舉起”。曹操認為,如果只選擇廉潔的人,齊桓公就不會重用奢華的管仲,也不會有霸權。曹操歷史性地提出,人才的選擇不能注重“道德品質”,而只能注重人才。“偷嫂子受金”的人也可以使用,這與漢代以來“舉孝廉”、注重名人的選拔標準大不相同。
十九年(214)令:“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有進取心的人可能不會有行,陳平會這么做嗎?蘇秦值得信賴嗎?有了司明思的意義,士無遺滯,官無廢業。”
今年,當劉備奪取益州時,曹操對孫權感到沮喪。在這一命令中,曹操繼續以“偷嫂子賄賂”的陳平為例,說陳平可以幫助劉邦建立一個大人物,無信的蘇秦可以救濟弱小的燕國,表明“有進取心的人可能不進取,有進取心的人可能不進取”,不能因為人的性格有缺點而放棄人才,朝廷應該重用有才華的人才,不要遺漏。

22年(217年)令:“昔伊智、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官也...今天,他們沒有高才異質,有侮辱的名字,有笑的旅程,不仁不孝,有治國用兵的技巧。他們都知道,沒有遺物。”
這時,曹操已經是魏王了,各種禮儀、車馬服飾已經逼近天子。在第三條詔書中,他以伊智、傅說、管仲、吳起、蕭何、曹參、韓信、陳平為例,認為只要有“治國用兵”,即使出身低廉,即使曾經是敵人,即使以“侮辱、笑”的名義,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用于“我”。
以上是著名的“魏武三詔令”。曹操從210年到217年連續發布了三條求賢令,每一條詔令的基本含義都差不多。他們都堅持“只有才能”,不必過分強調所謂的道德。“偷嫂子,收錢”、“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國強兵之術,也要推薦重用。
曹操發布了三條“求賢令”,是單純的為了招人才,還是另有深刻的含義?
一、真誠招人才
當我們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時,首先不要惡意猜測別人。因此,我認為曹操在210年第一次發布人才命令時,真誠地想以“只有人才”的原則吸引人才。在過去的兩年里,孫劉聯盟變得越來越穩定。曹操知道他不能在短時間內統一世界,所以他想挖掘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成就。
曹操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所以他不僅呼吁“只有才能”,而且一直這樣做。曹操早期的謀士戲劇人才“粗俗的嘲笑”,郭嘉“不治療檢查”、“脾氣暴躁”程宇、被稱為“毒士”的賈旭、貪婪的丁飛、江濟等,都成為曹操手下曹魏的重要人物。

二、打破兩漢以來“重名輕實”的官員選拔制度
事實上,曹操的求賢令有些冒著全世界的風險,因為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不重品德”與當時的主流社會背道而馳。曹操的舉動是為了打破漢代以來“重名輕實”的官員選拔制度。兩漢實行察舉制,漢武帝罷免百家獨尊儒術。東漢光武帝非常重視儒家思想。因此,在東漢中后期,品鑒人物、清議名聲在社會上很受歡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曹操也想得到汝南著名學者徐紹的評論。徐紹看不起曹操的閹割背景,被曹操強迫的無奈,給出了“治理世界的能臣,亂世的奸臣”的評價。就連像曹操這樣灑脫不羈的人,也需要名人的點評和祝福,這說明當時品評、清議、虛談的繁榮。
此外,不得不說,由于官方機制的指導,漢代士人對道德聲譽的重視進入了一種“偏執”的狀態。為了獲得“孝道”的聲譽,士兵們“深情地修復自己的外表,依靠道德藝術,以達到他們的聲譽。”矯揉造作的自我修飾,依靠經典技能來贏得聲譽,最終進入官員。當我們打開歷史書時,經常有很多例子來保持孝道,為官員哀悼,賺錢。

三歲讓梨的孔融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孔子的后代。孔融是典型的品德高尚、名副其實的名人。然而,孔融的治理能力真的“可怕”:我想在北海有所作為,但面對黃巾軍,我無能為力。結果,連我的家人都被俘了。在司馬彪的作品中,孔融任命惡棍,內政混亂,人們抱怨。
荊州牧劉表也是世界大亂之前的名人之一。然而,盡管他在亂世中跨越了河流和漢朝,但他只是一個自衛的人。徐靜是徐紹的表弟。后來,他成了劉備的下屬。劉備不想任命他,但法正勸說劉備:“雖然徐靜是一個虛榮的人,但沒有事實。他應該更加尊重他,以炫耀他的距離。”

三、貶低抑士族,為篡漢掃清障礙
陸耀東先生評論了曹操的求賢令:他深刻理解了這些名人在當時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他們互相炫耀,藏人不僅影響了政府就業的權力,而且在社會上創造了一群不一致的浮華人物。
如果曹操想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或者進一步篡奪劉的政權,他必須首先根除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反復強調,他的就業政策完全否定了漢代人才和道德的選舉標準。因此,魏武的三項命令不是亂世尋求人才的權宜之計,而是曹操通過就業制度打擊民族和名人的政策。
觀察制度的另一個后果是門閥士族的萌芽和發展。事實上,在東漢中后期,門閥士族已經開始萌芽,因為汝南的袁氏“四世三公”和弘農楊氏的“四世太尉”。袁紹和楊秀的家人一直是高級官員,所以他們的門生和官員遍布世界各地,他們的家庭勢力越來越大。
打破舊世界,建立新秩序,是每個站在時代風口浪尖的關鍵人物都想做的事情。一方面,曹操想改變東漢以來華麗的選官制度。同時,他也想遏制不斷發展壯大的門閥士族,因為如果允許他們發展,他們可能是他們前進的最大阻力。
雖然曹操一直有意無意地壓制士族,堅持只有才能,但他死后。為了得到士族集團的支持,曹丕妥協了,采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出現了“上品無窮,下品無士”的局面。也許這就是歷史的趨勢,沒有人能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