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漢調?起源于哪個朝代?漢調是陜西省漢中市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又稱漢調秦腔、南路秦腔、深戲,是明末關中秦腔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梆子聲腔劇。
歷史淵源
漢調作為一部民族戲劇,經過漫長的萌芽、孕育和宋代的形成,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漢調供奉楚莊王,不同于秦腔以唐明皇為莊王,說明了信仰的地域特色和源泉。一些線索可以從文獻和出土文物中找到。
西漢時期,出生于城固縣的外交官張騫從西域國家帶回胡茄、琵琶等樂器,鼓吹“摩河兜勒”音樂,為歌劇音樂提供參考。
逃到漢中的唐德宗、西宗,促進了參軍戲對漢中的影響。
宋韓怡知洋州寫了一首記載西鄉、城固、洋縣戲劇活動的詩,“夜月人奏管弦”、“喧天鼓吹迎神社”。蔡交知洋州有“縣官設窗簾,與人同樂”的記載。陸游還從軍南鄭寫了一首詩,比如《燈火通明》、《寶釵》、《燈火通明》、《燈火通明》。琵琶弦急冰雹亂,羯鼓手風雨疾》。宋代,略陽縣的老廟和財神廟都建了一座戲樓。
陽縣城隍廟劇院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傳統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初二廟會有兩個劇班在這個樓演,每天三場,中午和下午在邊臺演,晚上在中臺唱“踢臺戲”,一家一折配演直到天亮。這些都證明了漢調在漢中戲劇的早期孕育和發展。
老秦腔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年)傳入漢中。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洋縣秦腔藝術家借用當地方言、民歌、小調等。,豐富了原有的歌唱曲調,使得老秦腔的音調和風格不再像秦腔那樣高貴、激動、強烈、急促,而是變得柔和、細膩、悠揚。因此,富有地方特色的戲劇《漢調》的形成。
文化特征
腔調
漢調清晰的唱腔屬于板腔變化體,既有秦腔的高亢美,又體現了陜南地方音樂優雅柔和的特點。丹角唱腔高,講究唱“硬三眼調”;花臉善用“倔音”,聲高八度,多以假聲演唱,尾音拖腔較長,被稱為“老少配”。唱腔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攔頭等,并有“軟”、“硬”、“快”、“慢”之分。“軟”是表現悲涼情緒的苦音,“硬”是表現喜悅情緒的歡音,“快”是快板,“慢”是慢板。
樂器
漢調的伴奏不同于文學和武術。文場原本以蓋板二弦為主樂器,后來改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武術場地使用尖鼓、平鼓、鉤鑼、鉭、簸子、牙齒、木魚等打擊樂器。
技巧
漢調對表演的追求大大夸張,包括“箍桶”、“撒蓮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蓋”、“變臉”、“換衣”、許多獨特的技能,如“揣火”,以及許多獨特的身材,如刀槍、棍棒、拳腳和翻騰。民國以前,漢調演出時,生、凈均不穿靴子,常穿草鞋演出;丹角面部涂粉,頭部插花即可出現。雖然他們的服裝和化妝很簡單,但他們的歌手非常講究。當地人習慣于晚上聽十里大調,聽得遠不近。他們被稱為“燕過梁”。
行當
在過去,漢調的行業只分為五類:生、旦、凈、末、丑。在劇團演員短缺的情況下,小生和小旦可以互補。大凈應該帶演老旦戲,二花臉應該帶演彩旦戲,丑角應該包括雜角。隨著歷史的推進,劇目的豐富,觀眾欣賞要求的提高,行業擴大,角色分配更加詳細。藝術家統稱“八大行”,即一凈、二末、三生、四旦、五丑、六老、七小、八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