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因為民族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更是因為每個種族傳下來的文化種類繁多,更是因為它的特點豐富多彩。
那么,你可以知道中國56個民族中的布依族在傳統節日中繼承了什么樣的節日?和小編一起去布依族文化吧!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大家庭中勤勞勇敢、歷史悠久的民族。它主要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秦漢以前被稱為“濮越”,唐宋時期被稱為“仲家”。1953年正式定名為“布依族”。在這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布依族不斷分離、整合和發展,不僅保留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吸收了相鄰民族外來文化的精髓。布依族節日文化是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布依族節日主要包括春節、清明節、3月3日、4月8日、端陽節、6月6日、7月半、中秋節和“吃新節”、重陽節等,其中春節、6月6日最為隆重。
查白歌節
每年農歷6月21日至23日,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屆時,周邊10多個縣甚至云南、廣西各族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關于節日的起源,傳說古代這里有一對年輕人,男人叫查郎,女人叫白妹,兩人早就有了愛的心。有一天,白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兩人建立了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但威脅利誘都失敗了,于是殺了查郎,搶走了白妹。白妹放火燒毀山官宅第,投火殉情。為了紀念他們,群眾把當地的寨名改為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日,把查郎射殺老虎的地方當作歌場。
節前,每個家庭都拆洗衣服,掛在村子前后,象征著白云,取意干凈,清白。節日期間,扶老攜幼,成群結隊,趕到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還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希望得到查郎和白妹忠誠的愛情。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歌曲比賽。白天在歌場比賽,晚上在居民的院子或房子里唱歌。主人提供“花米飯”(染成五色糯米)和“茶”(實際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用酒代替茶)。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湯鍋起源于燉查郎射死的老虎,后來是虎骨燉牛肉湯,現在大多被山泉水鍋燉豬肉和狗肉所取代。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除了節日娛樂外,人們還增加了旅游購物的內容。總之,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苦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過,就開始為春節做準備。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都忙著殺豬、熏肉、灌香腸,女人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給家人縫新衣服、新手帕。在其他地方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輕婦女必須回家與親戚團聚。臘月二十三日晚,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做成的麥芽糖等水果在家里“送灶神”,請它向“玉皇大帝”報告。多管人們說些好話,多祝福人間。送灶后,人們要準備香、蠟燭等祭神用品,請“先生”寫對子,不僅要貼在門上,還要貼在側門和窗戶上,以示人們對幸福簽約生活的向往和要求。此外,許多人不得不在門上貼上門神,在家里的墻上貼上各種喜慶的年畫。三十夜是最熱鬧的日子。
從30歲到初一,布依族并沒有互相拜訪。人們在家里燒了一爐熊熊炭火,全家人圍著火坐著。他們先用酒肉等物祭祖先的天地,然后全家互相祝福,開心地吃團圓飯。元旦也很講究。人們在家里有各種各樣的彩燈。晚上八天,各種各樣的彩燈一起點燃,掛在門口,營造出一種繁榮的節日氣氛。元旦過后,人們開始拜年。孩子們必須每個家庭都來拜年,這不僅表達了他們對長輩的尊重,也表達了他們對老人的尊重。壓歲鐵布依族人民可以表現出良好的舞蹈。每年春節,年輕男女三三兩兩地見面“趕手表”,用歌聲表達被炸的愛,或者聚在嗩吶、外表、根荒、姐妹蕭、銅鼓等樂器的伴奏下跳“花包”、歡快的舞蹈,如“銅鼓剛把”,初九那天叫“上九”;按照當地的習俗,這一天可以“煮”,就是先燒香燭,把生肉給祖先,然后把生雞和生自煮熟,然后放在香案前一次再享用。一些布依族地區正月十五過年,正月三十校“小年”。
二月二
可以說是以祭祀“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祭祀活動。解放前,幾乎每個布依族分布的地區都有專門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神牌、香位或掛皮鼓、銅鼓,平時不允許人進出,早些時候還有專人等候。每年這個節日前,村里輪流承擔祭品的承頭戶,挨家挨戶收集祭品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將祭品(包括雞肉、豬肉、各種成熟的榮譽和水果)送到“老人房”,然后承頭戶負責祭品。祭祀結束時,祭祀者將在老人房共享這些祭品。但在犧牲或進食的過程中,有一個傳統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那就是不允許任何人在這種場合說話或笑,更不用說放屁了。
據說,如果有人在犧牲中發出聲音,祖先就會失敗,照顧各種野生動物。屆時,村里的家禽和牲畜將遭到野生動物的攻擊和咬傷。如果那個人違反了這一禁律,他必須承擔所有重祭的費用。一些村莊習慣于在那天在門上放一個雞蛋,并向祭祀“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深夜,祭祀者分別去每扇門取回。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發出任仍的聲音。祭祀老人房后兩天,一般不允許做農活,年輕男女也可以邀請到寨外山野僻靜的地方唱歌玩耍。無論是聚居區還是雜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