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發(fā)生了黨獄之禍, 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斗爭, 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詳細介紹相關內(nèi)容。
東漢末年分為三國。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南北對峙和軍閥分離混戰(zhàn),但三國只有一次。大漢王朝持續(xù)了400多年,曾經(jīng)非常強大和輝煌。是什么導致了東漢王朝的最終滅亡和世界的混亂,從而開啟了三國的美好歷史時期?這一切的根源都應該從黨的監(jiān)獄災難開始。
黨獄之禍是指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不滿,與宦官發(fā)生黨爭的事件。事件以宦官以“黨人”罪禁錮士人終身命名,前后發(fā)生過兩次。兩次黨囚之禍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告終。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嚴重打擊,黨人受到殘酷鎮(zhèn)壓。當時的言論和未來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認為黨囚之禍傷害了漢朝的根源,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奠定了基礎。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因為皇帝支持宦官集團,打壓宦官集團,所以在士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的斗爭中。
首先,我們需要介紹東漢后期的特殊政治環(huán)境。東漢從和帝開始,大多數(shù)皇帝都是兒童或青少年。由于皇帝年輕,皇太后臨朝稱制。由于缺乏治理經(jīng)驗,他們依靠父兄輔政,導致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后,利用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形成宦官專權。在這種情況下,士人投身于反對宦官和外戚專權的斗爭,逐漸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社會力量?!霸诨胳`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所以匹夫抗憤,處士橫議,然后就出名了?!盎傅酆挽`帝時期,政府基本上由宦官控制,士大夫集團對宦官的仇恨必然會被宦官報復,于是出現(xiàn)了“黨囚之禍”。
當時,士人集團主要以太學生和朝鮮官員為主。當時太學有3萬多名學生。學生領袖郭泰、賈彪與朝鮮大臣李英、陳凡、王暢交往,相互尊重和欣賞。太學中有一句流行的說法:“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英);陳仲舉(陳蕃)不怕強御;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與此同時,太學生們對朝中大臣、地方官員和社會名人進行了畫像和分類,“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外號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太學生和朝中大臣掌握了當時社會輿論的主流,對宦官集團進行了激烈的攻擊?;鹿偌瘓F感到威脅,所以他們在皇帝面前不斷誹謗,最終推動了兩次“黨獄之禍”。
公元166年(延禧九年),士人與宦官之間的斗爭白熱化,宦官等人向桓帝進言,桓帝聽了一面之詞,重處了許多官員。此外,李穎等人被關進北寺獄,杜密、范傾、陳傲等200多人被捕下獄。雖然漢桓帝在延禧十年(公元167年)6月大赦并釋放了黨人,但他們的名字被登記并分配給了太尉、司徒和司空三府,他們不允許終身成為官員。這是第一次“黨囚之禍”。漢靈帝即位初期的第二次“黨獄之禍”更加嚴重,李英、杜密、翟超、劉儒、荀子、范傾、于放等100多人被判下獄。六七百名士人在各地陸續(xù)被逮捕、殺害、流氓、囚禁。八年后,公元176年(Xi平五年),靈帝再次下令。所有黨員、門生、官員、父子、兄弟中任官的,將被罷免,終身監(jiān)禁,涉及五族。直到公元184年黃巾亂爆發(fā),黨人才被赦免。
經(jīng)過這場大災難,世界儒生幾乎被清洗干凈。在第二次“黨囚之禍”中,賢能忠義進步勢力被徹底摧毀,宦官專權達到歷史頂峰。歷史上普遍認為,兩次“黨獄之禍”嚴重損害了東漢王朝的根源,所謂“士類殲滅,國家隨之亡”。清正官員要么被殺,要么被囚禁?;鹿俑鼮樗麨椋瑐θ嗣?,從而引發(fā)民變,導致黃巾之亂。士大夫,豪強離心,于是黃巾之亂后群雄并起,東漢終于滅亡,豪強割據(jù)兼并終于開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