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如何做飯?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趣歷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現在穿越劇那么多,現代人多多少少會向往古人的生活,順便來一段蕩氣回腸的戀情。穿越看著是一件美好的東西,要是真的穿越過去了,估計就得叫苦連天了,秦、漢、唐沒有現在的設備和東西,甚至是炒菜的鐵鍋的沒有。

鐵鍋是在宋朝時期才大量普及的。那么的問題來了,宋朝之前,古代老百姓是怎么做飯的呢?
首先,我們要聲明,鐵鍋并不是在宋朝出現的,而是在宋朝時才普及的,在古代文物出土當中,西周時期,古人就開始了大規模冶煉鐵器并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了。
而到了戰國后期,鐵制的工具逐漸取代傳統的銅制工具,在漫長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鐵制品的鍋,但這些也是少量的,能出現的,也是上層社會,平民百姓家那是不用想了。
到宋朝時期,煉鐵技術再一次進步、產鐵量大增,年產量最高時達到800萬斤,雖然還是不能和現代相比,但已經可以笑傲其它朝代了。

在充足的產鐵量面前,古人就有多余的鐵用來制作炊具,而鐵鍋終于走入尋常百姓家。
最早的鍋叫“鬲”(li,音同離),陶制,出現的時間和鼎差不多,大約在新石器晚期。形狀也像一只小鼎,口沿外傾,底部是圓形的,有三只腳,能用來煮水、做飯。
之后是釜,那就是項羽“破釜沉舟”里的那個釜,就是做飯用的,與鬲相比卻是略有不同,三只腳沒了,只有圓底,可直接放在灶臺上,受熱更快。

最早的炒菜,并不是出現于鐵鍋大量普及的宋朝,而是魏晉南北朝,成書于那個時代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兩道炒菜的炒作過程,一道是炒雞蛋,一道是炒鴨子。
到唐代時,鐵鍋普遍在王孫貴族之間流行,但普通人家用不起,只能望“鍋”興嘆。老百姓等待幾百年后,到北宋時期,鐵鍋終于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烹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