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其祖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密山新開流肅慎文化時期。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一婁,南北時稱不吉,隋唐時稱黑水漠河,明末稱東海女真和野女真。公元1608年(明萬歷三十六年),東海女真(赫哲部)抵抗建州女真的征服,呼爾哈路千余人圍攻重鎮寧古塔,對建州女真聯盟造成沉重打擊。公元1651年(順治八年),烏扎拉村赫哲人及其附近的滿洲八旗、奇勒爾人(東海女真)與以哈巴羅夫為首的寧古塔章京海反擊沙俄入侵者哥薩克;揭開清軍民聯合反抗沙俄入侵的序幕。公元1657年(順治14年),沙俄侵略者斯捷潘諾夫等哥薩克入侵松花江流域依蘭縣附近仍有黑暗;赫哲、滿八旗、奇勒爾人與寧古塔章京沙爾珊瑚達所合作,率領清軍痛擊入侵者。今年,斯捷潘諾夫在松花江口被殺。
“赫哲”一詞最早出現在官方文獻《清圣祖實錄》中:“康熙二年桂毛...3月,任晨(公歷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庫里哈等進貢貂皮,按照赫哲等國例存放在寧古塔。”這里的“國家”是女真的各個部門,不是今天國家的概念。從后金到清初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赫哲部編戶相繼編旗。編戶從命運二年(1617年)開始,按照血緣(姓氏-氏族)和地區(鄉村-村莊)的原則,將赫哲人分為幾個姓氏,每個姓氏設置幾個鄉鎮,然后由姓長和鄉長管理。順治二年(1645年)開始編旗,直接將赫哲部納入滿洲八旗總部,稱為“伊徹滿洲”(新滿洲)。
直到19世紀初,從牡丹江到黑龍江下游的烏扎拉村,赫哲部的22個氏族都被清廷列入滿洲八旗總部,根據其氏族和分布區域行使有效管轄權。清代,赫哲與大陸和當地民族的產品交換關系日益發展,赫哲的漁獵工具逐漸提高,生產力逐漸提高,原始社會逐漸分解。到清末,它已經從原始社會的末期進入了階級社會。辛亥革命后,三江平原發展加快,赫哲人與漢族雜居,漁獵產品商業化加深,在政治經濟上與漢族及其他民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
日本占領東北后,對赫哲、鄂倫春等人口較少的部落實行野蠻統治,甚至公開實施種族滅絕政策,減少赫哲人口。抗日戰爭勝利前,他們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