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的國力遠遠超過秦國。為什么不先消滅秦國,避免后顧之憂呢?這是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接下來,讓我們和讀者一起學習,給你一個參考。
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遠超秦國,長期壓制秦國。為什么不直接摧毀秦國,徹底消除后顧之憂呢?
戰國初期,魏國原本打算攻滅秦國,最終未能滅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魏武侯的懷疑和貪婪。

魏文侯時期,魏國吞并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為了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秦國多次攻擊魏國的西河郡(原秦國的河西之地),但都以失敗告終。秦惠公繼位后,再次調動50萬大軍進攻西河郡,意圖奪回河西,但未能如愿。
50萬秦軍在陰晉被魏將軍吳起率領的5萬魏武卒擊敗。秦國遭受這場大敗后,再也抵擋不住三晉的進攻。之后,吳起率軍繼續推進秦國腹地,看到秦國即將被魏國摧毀。然而,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大大降低了秦國的壓力,從而避免了魏國滅亡的結果。
魏武侯聽了誹謗,開始懷疑吳起,導致吳起離開魏國,轉向楚國,秦國呼吸;同時,魏武侯開始干預趙政府,派軍攻打趙都城邯鄲,導致兩國反目成仇,開始戰斗,三晉聯盟崩潰,秦面臨壓力大大降低,短時間內無滅國風險。

因為魏國想再次發動大規模擴張戰爭,所以不得不考慮趙國是否會乘虛而入。此外,魏武侯十多年來一直在與諸侯作戰。失去趙國盟友后,魏國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困境。保住以前攻占秦國的河西就好了。我們怎么能有精力消滅秦國呢?
魏文侯侵吞秦國河西之地,窺視關中
三家分晉后,原晉魏氏家族成為諸侯,晉魏氏領袖魏斯成為魏國第一君主,即魏文侯。
但魏雖然立國,但位于中原腹地,周邊大國眾多。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韓國和楚國,北面是趙國,屬于四戰之地。魏在地理上處于劣勢。面對這種憂患,雄心勃勃的魏文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內修上,于是重用衛人李悝,在中國進行了變法改革,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實施變法圖強的君主。
經過李悝的變法,魏國在農業生產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豐富;在軍事方面,建立了武卒制度,實施了精兵戰略。因此,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魏武卒)。這支軍隊的實力是當時任何軍隊都無法比擬的。因此,魏國變得富強,李悝的變法也成為諸侯國變法圖強的內容模式。
魏國完成內部修復后,決定向外發展,但最接近魏國的是韓國和趙國。魏文侯認為,如果韓國、趙國和魏國之間只有兩次失敗,他們將與趙國和韓國達成共識,放棄內部斗爭,各自發展。由于趙國在北方,韓國在南方,東方的齊國田與三晉關系良好,魏文侯決定向西發展,攻擊秦國。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攻圍復雜,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臨晉元里。”
公元前419年,魏軍西渡黃河,在秦國少梁筑城(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作為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經過幾年的準備,魏文侯決定攻打秦國,圍攻復雜和龐大。然而,由于秦國在黃河沿岸修建了防御工事,秦軍拼命阻止魏軍西進,兩軍在河西陷入僵局。
《史記》記載:“吳起于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軍,擊秦,拔五城。”

這時,衛國人吳起聽說魏文侯賢明,就離開了魯國,去了魏國。在魏相翟黃和李悝的推薦下,吳起被魏文侯任命為攻擊秦國的將軍。吳起上任后,河西的僵局很快就被打破了。吳起帶領魏軍突破秦軍西河防線,連戰連勝,先后攻克了秦國臨晉、元里等五座城市,并在臨晉、元里筑城。
之后,吳起帶領軍隊再次攻打秦國,一直攻打秦國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縣。隨后,吳起帶領穿越黃河的魏軍清除了秦國在河西建立的軍事據點。最后,魏國完全占領了秦國的河西,成立了西河縣。吳起被魏文侯任命為西河地區的長官,抵制秦國。
不久之后,魏又占領了秦的函谷關。秦被迫退守北洛水以西,在洛水西岸修建防御工事(秦東長城),加強防御。秦失去河西后,不僅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而且無法與中原溝通。此后,秦多次攻擊西河縣,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吳起離開魏國,秦才有機會奪回河西失地。

《史記·魏世家》記載:“三十二年,敗秦于注。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知。是歲,文侯卒,兒子擊立,是武侯。”
魏在西取秦河西的同時,也向北攻滅了中山國,并聚集三晉聯軍攻打齊國。因此,他獲得了大片領土,魏成為第一個強大而稱霸的國家。魏文侯并沒有放棄繼續攻打秦國。直到他去世,魏仍然在攻打秦國。
然而,戰國七雄勢力犬牙交錯。魏國旁邊有兩個強鄰,趙和韓。魏文侯不敢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因此,魏文侯時期未能摧毀秦國。
魏武侯過于貪婪,四面樹敵,失去了滅秦的機會
魏武侯(魏文侯之子)繼位后,沒有繼續攻打秦國。當時趙敬侯初立,表弟(趙武公之子)趙朔作亂。失敗后,他逃到魏國尋求魏武侯的幫助。貪婪的魏武侯開始干預趙的政治,出兵協助趙朔攻擊趙邯鄲。他沒能贏,魏趙聯盟關系逐漸破裂。
《史記·魏家》記載:“魏武侯七年,伐齊,到桑丘。九年,使吳起伐齊,到靈丘。”
之后,魏武侯決定攻打齊國。公元前389年(魏武侯繼位七年),魏軍攻打齊國。秦惠公利用魏國的空虛,動員50萬軍隊進攻西河郡,準備奪回河西失地。結果,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在陰晉大敗。數十萬秦軍多次被5萬魏武卒擊穿軍隊,最終大敗逃亡。
《史記》記載:“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怕得罪,便去,即之楚。”
此時,魏國正在與齊國作戰,一時沒有攻打秦國。當吳起攻打齊國靈丘并準備攻打秦國時,他被魏翔叔座設計。因為他害怕吳起,魏武侯開始懷疑吳起,不再信任他。吳起去楚國是為了避免災難。此外,魏國和趙國反目成仇,三晉聯盟崩潰。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武侯十三年,秦獻公縣橡陽。十五年,趙北林被打敗。十六年,伐楚,取魯陽。
由于魏武侯的錯誤決定,吳起去了楚國,魏國失去了摧毀秦國的機會。此時,秦獻公繼位,將國都從雍城遷至更東的橡樹陽,方便與魏作戰,收復河西失地。這時,趙正在攻打魏的附屬國衛國,于是他開始出兵攻打趙,奪取趙河東的大片土地。由于楚國出兵協助趙國,魏國第二年又開始攻打楚國。
此時,魏國處于四面樹敵的境地。魏武侯冒犯了周圍的諸侯大國。他與西方的秦國屬于世仇,與北方的趙國反目成仇,并派兵攻打東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面對這種多線作戰的困擾,魏武侯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外部擴張戰爭。正是他犯了許多戰略錯誤,直到他去世才摧毀秦國,或者魏武侯沒有認真對待秦國。

魏武侯死后,由于沒有指定繼承人,導致兩個兒子爭奪王位,導致國內混亂,導致韓趙干預,兩國聯軍抓住機會攻擊魏,包圍魏安邑(渾濁戰爭),后來由于韓趙意見,最終撤軍,所以魏王活了下來,但三晉聯盟基本上完全崩潰,第二年魏王反擊兩國。
《史記》記載:“與魏晉戰少梁,俘虜其將公孫痤。”
此時,秦獻公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國的國力有所上升,于是秦獻公開始進攻魏國,與魏戰于少梁,俘虜了魏主將公孫座,奪回了龐城。然而,魏沒有時間環顧四周,因為魏武侯時期對外戰爭抱怨諸侯。魏惠王雖然后來從秦國奪回了河西,但此時魏國的國力已經不如以前了。后來馬陵之戰后,實力大大削弱,逐漸強大的秦國再也無法被摧毀。

結語:
戰國初期,魏國曾超越諸侯,是當時中原的霸主,但由于各種原因,魏國最終錯過了滅亡秦國的機會。雖然魏文侯時期占領了秦國的河西,從根本上削弱了秦國,但由于魏武侯在位時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戰略決定,他不僅錯過了滅秦的機會,而且還對諸侯進行了仇恨。
在魏惠王時代,在周邊諸侯大國的攻擊下,國力衰竭。桂陵和馬陵兩戰后,魏國徹底衰落,從此崩潰。然而,處于地理劣勢的魏國在戰國時期能夠一鳴驚人,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