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親賢臣,遠小人,這先漢如此興??;親小人,遠賢臣,之后漢如此頹廢。先帝在時,每次和臣們談論這件事,都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靈,即漢桓帝和漢靈帝,這兩位皇帝被后人公認為昏君,而關于他們的昏庸。其中一個主要的證據是,這兩位皇帝是第一個出售官員和頭銜的皇帝。在今天的人眼里,這兩位皇帝一定已經昏昏欲睡到了極點。

然而,根據歷史記載,雖然這兩位皇帝并不聰明,但他們并不是很有啟發性。自“明章之治”以來,東漢王朝的大多數皇帝都是短命死亡的國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掌握在外戚手中,或控制在宦官手中。在當地,漢光武帝的政權建立了東漢王朝,依靠強大地主的支持。朝廷對當地的控制自始至終都很弱。
漢桓帝和漢靈帝是東漢后期為數不多的成年君主。他們有親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從外戚或宦官那里獲得了一些權力。然而,東漢王朝已經積累了很多東西,它的國勢早已像明末的崇禎一樣,“不是亡國之君,而是亡國之運”。
桓、靈當政時,朝政長期的混亂早已導致國家財政枯竭,羌族起義在西北地區頻頻發生。漢代的就業制度是“察舉制”,其結果必然是徇私舞弊,舉人以親。其結果必然是成就了像袁紹這樣的家庭,“四世三公,門多故官”。時人嘲諷:“舉秀才,不知書;孝順誠實,父親別居”。

隋文帝開創科舉制之前,朝廷無法建立一套服務皇權的“公務員制度”,這些權力只能分散在外戚、宦官和士族手中。在桓、靈時期,財政枯竭,無法從地方政府征稅。與其把官位落入外戚、宦官、士族手中,不如賣官、爵。這是桓、靈賣官的出發點。
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問劉毅(漢朱虛侯劉章后):“清以我方(比)漢何帝也?”劉毅對他說:“可方桓,靈?!彼抉R炎又說:“我不會這么差嗎?”劉毅說:“桓靈兩帝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庫。從這個角度來看,還不如桓靈兩帝! 由此可見,相對而言,更賢明的晉武帝也賣過官銜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