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官此棲遲)

作者: 唐代    劉長卿

【長沙過賈誼宅】

年謫官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 ? ?【zhǎng shā guò jiǎ yì zhái 】? ? ? ?【長沙過賈誼宅】?
sān nián zhé guān cǐ qī chí ,wàn gǔ wéi liú chǔ kè bēi 。年謫官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qiū cǎo dú xún rén qù hòu ,hán lín kōng jiàn rì xié shí 。?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hàn wén yǒu dào ēn yóu báo ,xiāng shuǐ wú qíng diào qǐ zhī 。?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jì jì jiāng shān yáo luò chù ,lián jun1 hé shì dào tiān yá 。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官此棲遲)作者: 劉長卿

簡介 詩詞 劉長卿

劉長(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jiān)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官此棲遲)譯文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賈誼被貶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萬代令人傷情。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我在秋草中尋覓人跡不在,寒林里空見夕陽緩緩斜傾。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漢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無意憑吊有誰知情?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葉紛紛,可憐你不知因何天涯飄零?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
2、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59

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官此棲遲)注釋

三年謫(zhé)(huàn)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謫宦:貶官。
棲遲:淹留。
像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賈誼。
長沙舊屬楚地,故有此稱。
一作“楚國”。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獨:一作“漸”。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漢文:指漢文帝。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搖落處:一作“正搖落”。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
2、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59

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官此棲遲)賞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鉤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像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lián)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lián)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lián)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么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著,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lián)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來憑吊自己的遺址。后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沒有人能理解。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郁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十分動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lián)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讀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它象征著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么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著這故為設問的結尾,仿佛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嘆喟。

  詩人聯(lián)系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凄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1、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13-414

相關推薦

  • 劉長卿
  • 唐詩三百首
  • 生活
  • 悲憤
  • 遷謫
  • 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