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鴻章成為朝廷大員的時期,晚清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外國列強的侵略,還有來自內部的矛盾,比如白蓮教、太平天國等。此外,還存在封建王朝的奴隸社會制度在現代化自由民主思想下的沖突。在復雜的晚清局面中,李鴻章選擇了最難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最容易背上千古罵名的外交。他從平剿太平捻軍創業起家,最終升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晚清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其功過來看,他所做的一切既是為了保護國家統一、防止分裂,也是為了自己的升官和財富——無論如何評價李鴻章,他后代的4000萬兩白銀都是脫不了身的。

李中堂平太平軍、捻軍,辦洋務,建北洋艦隊,是那個時代最懂得強國出路的人之一,也是那個時期官員中最開明的人、最會和西方打交道的人。

洋務運動建設,給中國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礎;而北洋艦隊則讓國家擁有反侵略的一股力量。中法戰爭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就是洋務運動下大清國力體現之一,盡管這種體現與左宗棠的關系更大。后來,中國主動談和,不應當認為是李鴻章的故意搗亂,而主要是來自內部的復雜問題。繼續打下去,晚清不一定能抗住,晚清老百姓不一定能抗住,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內部頑固腐敗拖著全國軍民。

甲午戰敗,在于過于相信西方調停而導致戰事準備不足,貽誤戰機。但也是國力孱弱,難以為繼的原因。此外,以北洋艦隊對敵人全國之力,無疑是吃虧的。此后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也是在軍事全面潰敗崩盤的基礎上。被人拿槍口對著來簽下的。李鴻章盡最大的責任來減少大清的損失,生生抗下了‘賣國賊’這個稱號。

即便是在影視劇中,也有為李中堂鳴冤叫屈的時候。比如《喜來樂傳奇》中,一介布衣喜來樂就質問李鴻章:為何要割讓土地、賠款賠錢?言下之意,李鴻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而李鴻章則回答說:議和是太后主張議和的,簽條約是皇上同意的,我有什么辦法?

李鴻章說他就是一個裱糊匠,一生糊了座紙房子。小編想,外國人對李的評價高,是因為他們看到還算是棟房子,房子里好歹有個管家,管家好歹還能溝通,不像房子的主人(慈禧)發了瘋向全世界宣戰。而我們自己人呢,看到的全是裱糊的紙,四面漏風,住在里面饑寒交迫,干脆一把火燒了算了。他辦洋務,興教育,練海軍,建工廠,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富強、延續清朝的統治,但也做了中飽私囊的事兒,故而被指摘至今。

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處處忍讓而不知道斗爭,是李鴻章不能力挽狂瀾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