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寧靜致遠呢?

  古人云:寧靜致遠。

  如果一個人在多數情況下都能擁有寧靜的心態,他才能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在事業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那么如何得到并維持內心的寧靜呢?

  - 1 -

  《大學》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要想獲得內心的靜,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屬,心有所志;而“心定”的前提就是首先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和愿意為之奮斗終身的人生目標,這就是“知止”,即孔子所說的“志于道”。

  “道”不是一般的人生目標,而是一種具有理想性的人生使命。

  一般人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得隴望蜀,欲望得不到收攏,心就不定。

  當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之后,心才能定下來,就不會被外在各種誘惑所吸引,不至于歧路亡羊、四顧茫然。心定之后,才能做到內心的貞靜。

  《大學》接著講“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內心寧靜,才能夠實現心安理得、心態安寧,才能夠進行縝密的思慮、周詳的謀劃。只有通過縝密思慮,周詳謀劃,事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 2 -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兒子丟了一塊表,他一邊抱怨,一邊胡亂地翻騰著四處尋找,可是老半天也沒有找到,于是氣呼呼地出去了。這時,父親悄悄進了兒子的房間,不一會兒就找到了表。

  兒子問:“您怎么找到的?”

  父親說:“我就安靜地坐著,一會兒就能聽到嘀嗒嘀嗒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類似經歷,我們可能都體驗過。稍一思考,馬上就會發現寧靜對我們是何等的必要。

  在傳統文化中,佛教和道教關于靜修的理論和方法很多。宋明儒家吸收了佛道二教的內容。但儒學與佛、道不同,它不是宗教學說,不主張通過退隱的方式去達到修身的目的。

  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罷,大都是要出家修行,一般是隱居名山大川,尋找一處靜謐所在,修建寺院道觀以避世修行。

  儒家雖借鑒佛、道很多靜坐、靜修方法,但在根本立場上卻有大不同。王陽明弟子王畿對此說得最為顯白。

  作為王門翹楚,王畿在《悟說》一文中將身心修煉方式歸結為三種:

  一是通過語言文字;

  二是通過靜坐;

  三是通過人情事變的練習。

  他說:得之于語言文字的好像是門外的寶貝,還不真正屬于自己。靜坐也不是徹底的方式。他打了一個精妙的比喻:“譬之濁水初澄,濁根尚在,才遇風波,易于淆動。”

  什么意思呢?

  靜坐是人為營造的一種靜謐狀態,比如僧人和道士的修行一般都遠離塵世,躲在一個寧靜環境中可得到修身養性的效果。而一旦脫離那種特殊環境,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這就像要使一盆渾水變清,可以將其安靜地放置若干時間,就變得澄清。但這只是暫時的,一旦遇到風波搖晃,沉渣就會泛起,清水重新變成渾水。

  - 3 -

  那么怎樣才能徹底實現身心的修煉呢?

  按照儒家的看法,那就是通過“人情事變”的磨練。

  這也是陽明學派特別倡導的“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方有益”。在陽明學派看來,“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其實朱熹雖重視靜坐,但也僅將之視為方便法門而非根本方法。他說:“圣賢教人,豈專在打坐上?要是隨處著力,如讀書、如待人處事、若動若靜、若語若默,皆當存此。”

  也就是說,在社會人生的事事物物、方方面面去磨練修養自己,才是根本修養之道。

  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沖突、緊張和矛盾,就需在應對這些事務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去磨練自己,提升自己對不良情緒的控制能力,養成內心的寧靜。

  可見,朱熹和王陽明都主張“在事上磨練”,這正反映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和正視現實的修養原則。

  實現內心寧靜,方式很多,但前提是須意識到需要寧靜,意識到過于忙碌緣于內心過盛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慢人生的腳步,有張有弛,給心靈留一點空白,或許我們就既能實現人生價值,又可收獲人生幸福。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