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該事件,為大家提供參考。
靖難之役,指的是公元1399年至1402年三年時間里朱家的皇權(quán)爭奪戰(zhàn)。燕王朱棣對決建文帝朱允炆,最后以朱棣登上位于南京的皇帝寶座、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告終。
在朱棣靖難之役取得全面勝利以后他想的是遷都北京,在朝堂眾人的反對下,他還是一意孤行,難道這是永樂大帝的思鄉(xiāng)情?顯然不是!

(靖難之役)
遷都的原因
燕王朱棣,一語道破玄機。朱棣被朱元璋封藩燕地(今北京一代)說白了,北京就是朱棣的地盤。可是大明當時的首都是應(yīng)天,一南一北相距甚遠,強龍也壓不過地頭蛇。那時雖說大殿一片火海,但是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尸首,他跑了。憑借著朱元璋的布局和建文帝這個正統(tǒng)皇帝的名號,東山再起不無可能,況且當時齊泰等人還在南方募兵。朱棣靖難的旗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之他繼位大肆屠殺老一朝的武將文臣,百姓們也頗有怨言。加上世人皆知他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進京勤王,實際上是覬覦大明萬里江山。在百姓的眼中,他燕王朱棣又帶來了戰(zhàn)火,在他諸位兄弟眼中,皇帝憑什么讓他朱棣做,朱棣又不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所以說朱棣在應(yīng)天做皇帝,坐的不穩(wěn)啊。
內(nèi)部的憂慮使得朱棣擔(dān)心,但他更為擔(dān)心的是北方的蒙古韃靼。朱棣自幼隨父朱元璋抗擊蒙古,還刻意被父親安排到北方蒙古易于侵犯的地方,當作衛(wèi)國利器使用。這些年他也見過蒙古韃靼有不少小動作。再加上朱棣發(fā)動靖難之時,已經(jīng)有不少藩王被朱允炆給削掉,自己還把寧王的朵顏三衛(wèi)相借,事成之后,又把這一北方抗擊蒙古的屏障——寧王一支舉家南遷。如此一來北方國防力量甚是空虛,如若蒙古韃靼卷土重來,那么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在這般內(nèi)憂外患之下,朱棣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果斷遷都北京。
(蒙古韃靼)
遷都的利弊
跨越大半個中國遷都,有舍有得,有利有弊。
江南煙花之地,自古留有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更有李后主、隋煬帝等前車之鑒,如果不遷都北京,不知道明代帝王能在這紙醉金迷的煙柳之地撐多久,恐怕朱厚照這位貪玩的皇帝都見不到這個樂園,因為在這之前,大明朝估計就亡國了。以南方為政治中心,而北方邊患嚴重,韃靼的鐵騎不知要踐踏我中華大陸多少次,到那時,難道大明朝也要向南宋那樣偏居一隅?

(隋煬帝的奢靡)
可是,遷都北京,雖然避免了安逸亡國的憂慮。但是,天子守國門向來是大忌,蒙古韃靼南下第一要面對的就是精良的禁衛(wèi)軍。試想,能稱得上禁衛(wèi)軍,應(yīng)該是全國的精銳,如果這一股有生力量滅亡的話,那么整個大明的天下將面臨危亡,至少,北方諸地可讓敵方唾手可得。如果于謙沒有抵住瓦剌的進攻的話,大明的政治系統(tǒng)將會崩潰,集中的軍事力量也將消耗殆盡。那時,便是士大夫所說的亡天下了。
壯舉的成就
遷都可不是鬧著玩的。選擇北京作為都城,得有氣派的宮廷殿宇供皇親國戚居住吧。這就需要運送大量的木材和大量的工匠。古時的交通狀況不比現(xiàn)代,當時八百里加急的雞毛信都得快遞個把月,更不用說運送制造皇室宮殿的大木料、石料。而且宏偉的紫禁城建筑群所用的木料、石料還是云南深山的名貴材料,先不提把木料運往北京的路途遙遠,單單就當時的民間俗語——如山一千,出山五百就可以看出,將木料運下山都損失慘重。
紫禁城從公元1406年開始建造,歷時14年完成,到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這座宏偉的建筑擺在世人眼前。可殊不知,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費了三十萬民工和部分衛(wèi)兵,并集中了當時幾乎全國所有的能工巧匠。

(紫禁城)
如果沒有永樂大帝的那分創(chuàng)舉,那北方明珠估計要20年也建不完。
為了縮短工期,永樂大帝下旨打通古時荒廢的渠道,這樣一來,建筑材料的運輸周期大大縮短,民工和戍邊衛(wèi)兵的糧食供給也有了保障,還大大方便了建筑落成后的搬遷事宜。
在民間,古渠道的打通,便利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極大的改善了南北方的交通情況,刺激了南北貿(mào)易的興起。滿清皇帝的江南尋訪也得感謝朱棣的這一舉措。
三都的隱患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有三個國都,分別為北都——北京,中都——鳳陽,以及南都——應(yīng)天。
中都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設(shè)立鳳陽為都,僅僅只是為了懷念故鄉(xiāng),埋葬朱家列祖列宗,這是個標志問題,也是個政治信號。就像明末農(nóng)名起義攻下鳳陽后,拋朱家祖墳,崇禎下《罪己詔》檢討自己,這是個體面問題,并無實際作用。
北都北京,這是幾近明代所有時刻的政治中心(從永樂皇帝開始),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威懾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本就脆弱不堪的北方軍備力量。
重點是南都——應(yīng)天,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明代官員的養(yǎng)老院、避難所。
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在表面上是,氣數(shù)已盡,國庫空虛,兩頭迎戰(zhàn)。實際上明朝亡于黨爭,亡于冗官、冗軍。據(jù)史料記載,洪武年間,大明王朝在職官員有兩萬七八千人,而到了萬歷年間,大明在職官員達到了八萬人左右,整整四倍。試想每年王朝要花費大量的帑金去給這么多官員開支,那還有多少分給軍需,還有多少用于公共建設(shè)。
(六部)
應(yīng)天,那可真是個養(yǎng)老圣地。朱棣也是有所忌憚啊。他當年不顧大臣的反對北遷國都,可是應(yīng)天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欽定的國都,有些東西這位在明朝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應(yīng)天在作為南都后,仍舊保留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雖然沒有實權(quán),但這個應(yīng)天城寄居了太多的寄生蟲。以至于后期,任命海瑞為應(yīng)天巡撫,去整治這幫寄生蟲,得到了老百姓給予"海青天"這一愛稱。應(yīng)天官員的腐朽已經(jīng)遭到了百姓們的百般唾棄,可是海瑞的到來,也難及骨里。真正的病患早在公元1420年,遷都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滋生,直到大明王朝病死。

(明太祖朱元璋在應(yīng)天)
遷都不是一個小事,朱棣永樂帝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邁出這一步。不得不說,遷都北京,便于了大明王朝對北方大片國土的管理,也疏通了渠道,刺激了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但是,徒有虛名的官職,讓無數(shù)吸血蟲吮吸著大明王朝的骨髓,在嘉靖年間甚至出現(xiàn)了無祿可發(fā)的情況。
歷史過眼云煙,拂去種種的表象、決策,留給后世的是一個偌大的紫禁城,是一個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個世界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