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對朱棣造反感興趣,小編為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您參考。
"建成、元吉,實為二兇。中外交構(gòu),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憂啟圣。運屬文皇,功成守正。善惡既分,社稷乃定。"——《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贊》
唐朝作為我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國家經(jīng)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周邊國家紛紛派人前來唐朝學習俗稱"遣唐使",所以后人常常把唐朝稱作大唐盛世。唐朝的強盛離不開李世民的功勞,在位期間對內(nèi)減少賦稅,重視農(nóng)業(yè);對外開闊疆土,使得諸多少數(shù)民族融合在一起。

(李世民影視形象)
但李世民在歷史學家眼中卻存在著明顯的污點,就是曾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在李淵建立唐朝后,封李建成為太子,這讓為建立唐朝立下功勞無數(shù)的李世民不甘。之后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激化,在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門發(fā)起兵變,親手射死當時的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兩個月后李世民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歷史上將這件事稱為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
在明朝朱棣和李世民很相似,同樣是掌握兵權(quán),其父朱元璋也是封朱允炆為太子,但為何朱棣沒有像李世民一樣發(fā)起政變奪權(quán)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實際情況不同
唐朝雖然是李淵建立擔任第一位皇帝,但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主要是李世民率兵在前線打仗,其手下將領(lǐng)和百姓都非常擁護李世民,而李淵相當于坐享其成當上了皇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為藩王,但按照當時的制度藩王是不能夠擁有自己的軍隊的,這讓親手打下江山的李世民承受不住,加上與被封為太子的李建成有矛盾,李世民知道等到李建成登基后自己肯定會被除掉,于是不得不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先一步除掉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

而明朝朱棣的情況就與李世民不同了,明朝的江山可以說是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來的,所以在建立明朝后,朝上的大將都是聽命于朱元璋的。朱棣作為藩王雖然能夠手握兵權(quán),但他的威信與朱元璋相比相差甚遠。而且朱棣與當時的太子朱允炆并沒有實際矛盾,所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朱棣是沒有理由發(fā)起兵變的。

(朱棣形象)
性格不同
唐朝李世民的性格果斷,做事情從不拖泥帶水,這也是他能夠率兵屢屢打勝仗的原因,每次該做什么時從不會猶豫,而當時的皇帝李淵與李世民的性格大為不同,李淵做事比較猶豫,下決定前總是考慮再三。譬如在建立唐朝后封為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藩王,此后李世民就應該到封地上去居住,但李淵做事猶豫,李世民還是與太子李建成一起住在皇宮,兩人住所相近,所以矛盾不斷最終才讓李世民決定發(fā)起政變。

明朝朱棣的性格就與李淵相似,朱棣做事同樣喜歡事前猶豫不決;而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做事殺伐果斷,在當上皇帝后更是利用"洪武四大案",處置了不少的開國功臣。在歷朝歷代中,朱元璋是處置開國功臣最多的一位,但他對待兒子們卻很好,不僅封王還保留他們的權(quán)力。朱棣更是曾經(jīng)跟隨朱元璋征戰(zhàn)多年,兩人有著深厚的感情,朱元璋更是信任朱棣讓他率軍把手邊關(guān),朱棣更是沒有理由反了。
難易程度不同
李世民與朱棣在稱帝前都曾被封王,李世民被封做秦王,雖然有封地但在政變前一直留在皇宮居住,這就是說只要李世民手下有兵權(quán)就直接能夠在當?shù)匕l(fā)起政變,這對于李世民來說是非常容易的。

而明朝的朱棣被封為燕王,雖然他從小長在皇宮,但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前往封地居住。而朱棣的封地離京城路途遙遠,各位藩王更是好幾年才被允許回皇宮一次。所以朱棣果真要反,由于路途遙遠等趕到京城時朱元璋能夠做好準備。朱棣與李世民所處的情況相比是非常困難的。
結(jié)語
種種因素之下朱棣當時沒有起兵反朱元璋,不能說他不想,只是不能。在朱元璋去世后朱棣
通過靖難之役取得帝位在位22年,后世稱為永樂盛世?!睹魇贰こ勺姹炯o》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jù)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qū)內(nèi)向,奄有四海。
雖然李世民與朱棣都是通過兵變登上皇位的,但其功勞也是顯而易見,唐朝在李世民的帶領(lǐng)下開創(chuàng)盛世,朱棣在位期間,明朝開創(chuàng)海上絲綢之路。兩人均是功大于過,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